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通过劳动仲裁解决争议,但仲裁是必经程序,劳动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某些劳动争议案件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如果劳动争议当事人想要解决争议,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注意,在我国,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2、当事人对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但是下列劳动争议,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一)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
(二)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
劳动争议仲裁:追索劳动报酬等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
劳动争议仲裁是解决劳动纠纷的一种方式,而劳动报酬是劳动者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报酬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拖欠或者无故拖欠。若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劳动者有权利要求其支付。
根据《劳动法》第五十六条规定,若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根据《劳动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的争议金额应当为劳动者主张的劳动报酬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
因此,若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报酬纠纷,劳动者可以先尝试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问题。若协商无果,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劳动报酬。同时,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赔偿金。
在劳动争议仲裁过程中,劳动者应当提供与争议有关的证据,如工资单、劳动合同等。而用人单位则需要提供其对劳动者工资发放的证明。若无法提供相关证据,劳动者可以提供其他证据证明自己的工资报酬。
总之,劳动争议仲裁是解决劳动报酬纠纷的一种方式。在劳动争议仲裁过程中,当事人应当提供与争议有关的证据,以便仲裁庭做出公正裁决。同时,劳动者应当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劳动争议当事人应了解仲裁是解决劳动纠纷的必经程序,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在劳动争议仲裁过程中,当事人应提供与争议有关的证据,以便仲裁庭做出公正裁决。同时,劳动者应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九条,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全文1.3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