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一场置身于世界范围的人才竞争的压力也扑面而来。专家称,这是一场无准入过程、无交易条件的完全自由竞争,谁能在竞争中拥有主动,谁就能最终占领市场。
面对跨国公司的强势揽才和新兴民企的高薪招聘,国企在普遍遭遇人才流失的危机后,也开始了对传统人事制度的变革。然而,多数企业并不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究其原因,在于企业的薪酬制度依然是基于身份、品位而非职位,是典型的资历导向而非能力导向和绩效导向,其结果就是中高级人才的收入明显低于市场工资水平,而普通职位的报酬却高于市场工资水平。有人力资源专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不解决司机也拿科研提成的问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平,也就失去了薪酬本来的激励作用。
按照现代薪酬理论,薪酬战略必须首先考虑外部的竞争性,即必须以同行业同职位的工资水平为基准,对于市场稀缺的高端人才,只有以高于市场的价位才能吸引过来并最终留住。与此同时,还必须考虑内部的一致性,即必须有科学的工作分析和相对合理的职位价值评价,只有将激励的重点放在核心员工、关键岗位之上,才能真正构建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里,薪酬激励远不只是支付多少货币工资的问题,而是一个细分为外在薪酬和内在薪酬的体系。外在薪酬通常分为直接薪酬、间接薪酬和非财务性薪酬。直接薪酬的内容有基本工资、加班及假日津贴、绩效资金、利润分享、股票期权;间接薪酬的内容有保健计划、非工作时间之给付、服务及额外津贴等;非财务性薪酬的内容甚至包括较喜欢的办公室装潢、较宽裕的午餐时间、特定的停车位、较喜欢的工作安排、业务用名片及动听的头衔等。内在薪酬包括参与决策、担负较大的责任、个人成长机会、较大的工作自由及自由裁定权、较有趣的工作、活动的多元化等内容。
正是凭借这种“内外兼修”的薪酬手段,外企一经进入中国市场,就抢占了竞争的高位,将众多优秀人才尽收账下,甚至令校园中的“青苗人才”也心向往之。香港新华联合有限公司执行总监徐风云,曾因成功从国企跳槽到让古戎中国有限公司而名噪一时。他坦言:“很多人跳槽并不只是为了钱。企业花多少钱来留我们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给我们创造工作的空间和成长的机会。国企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建立一个开放的机制,常常让人看不到希望。”
著名咨询公司盖洛普的统计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观点。调查表明,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1家是长盛不衰的,但这11家企业的平均薪酬不是最高的,充其量是中等偏上的水平。分析认为,这些公司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企业的高层人员普遍有关注人才的意识,甚至关注每个员工的需求和特点。成功的人才开发公式不只是薪酬和职位,还包括学习成长。
经济和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在人才流动不断加速并日趋与国际接轨的今天,我国企业的当务之急在于人才总体竞争能力的提升,而不是简单的挖一两个人。也就是说,不仅要加强有市场竞争力的货币薪酬体系的建设,更要加大培训教育等非货币激励的力度。在此,跨国公司慷慨投资培训的经验最资借鉴。据广州管理协会2001年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90.9%的外企每年的培训费占销售收入比例的5%左右,其中内训预算每人每年平均为9831元,内训时间为每年11天,外训预算为每年704元,时间为每年5天。可见,最大限度地尊重人才,把人才当做“资本”来经营,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争取主动的关键。
全文1.4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