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健全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在制定、修改或决定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员工培训、劳动纪律、劳动定额管理等与劳动者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时,用人单位应当与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计划和意见,并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执行过程中,工会或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通过协商向用人单位提出修改和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公布直接关系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决策,或者告知劳动者。
本法条文分析如下:
首先,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健全劳动规章制度。
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为组织劳动过程和劳动管理而制定的规章制度的总和,也称为企业内部劳动规章制度,是“法律”在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内容广泛,包括业主运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根据劳动部1997年11月发布的《关于实施新设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的通知》,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工作时间和节假日、,员工奖惩等劳动管理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督促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当体现权利义务的一致性、奖惩的结合性,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否则,他们将受到法律的惩罚。该法第80条规定:“用人单位直接关系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II规章制度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程序
规章制度的大部分内容都与员工的权利密切相关。允许员工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可以有效防止用人单位的武断行为,防止用人单位利用规章制度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关于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
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是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特点,也是世界各国企业管理的趋势。中国的相关法律规定了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方式、内容、形式和方式。《劳动法》第8条规定:“劳动者依法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与用人单位平等协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工会法第38条第1款规定:企业事业单位研究经营管理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应当听取工会的意见;工会代表必须参加讨论工资、福利、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的会议。《公司法》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公司研究决定改制经营中的重大问题时,在立法过程中,草案曾规定:“凡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由工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或者平等协商作出规定。“综合考虑各方意见,《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制定、修改或决定直接关系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提出计划和意见,并通过与工会或工人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2。平等协商的内容。
包括与工人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劳动报酬和工资,包括工作时间、休息和休假、劳动安全和健康、保险和福利、员工培训、劳动纪律和劳动定额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劳动纪律和劳动定额管理;主要事项包括劳动报酬、保险福利、员工培训等。具体配方工艺前言。
根据本条规定,规章制度的制定或重大事项的决定,应由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提出计划和意见,并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因此,本程序分为两步:第一步是由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提出计划和意见;第二步是与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平等协商确定工会或职工代表。一般来说,企业成立工会的,应当与企业工会协商;没有工会的,应当与职工代表协商。充分听取意见,民主办理后,由用人单位确定。这一程序只能说是“先民主后集中”
III.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的异议程序
发包人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不仅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也要合理,符合社会公德。在实践中,一些雇主的规章制度不是违法的,而是不合理和不适当的。比如,一些企业规章制度规定,一顿饭一天只能吃几分钟,可以上几次厕所,一次只能上几分钟,等等,这些虽然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但不合理,也应该有一个纠正机制。因此,本条规定,在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职工认为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建议,并经协商修改完善。
四、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通知程序
规章制度是劳动合同的一部分。为了使工人能够遵守和执行,他们应该让工人知道。因此,根据该条,应向工人宣传或告知与工人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的决定。通知的方式有很多。在实践中,有的用人单位在企业的布告栏上张贴公告;一些雇主将规章制度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发送给工人;一些雇主向每位工人发放员工手册。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通知工人,以便遵守和实施。总之,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制定劳动规章制度,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同权益。如果劳动规章制度规定的程序不合法,就不能作为处罚劳动者的制度依据
全文2.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