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工伤
今年35岁的杨*权是个土家族汉子,家住贵州省江口县太平乡。2004年12月,他把孩子托付给家人后,带着妻子来到镇江新区一家私营企业:**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打工,具体工作为拉钢丝,每个月平均工资800元。
2005年3月17日,杨*权在工作过程中不幸遭遇意外,一根被拉断的钢丝击伤了他的右眼。从事发第二天起杨*权住院治疗,到当年4月8日出院,其间的医疗费用由**公司支付。
●“私了”协议
出院后,**公司想迅速了结与杨*权之间的工伤问题。不久,公司就杨*权的误工、营养等费用与杨*权达成“私了”协议。双方在“私了”协议中约定:“杨*权同意由大港民调中心进行事后一次性处理,**公司也同意一次性补贴给杨*权误工、营养等费用3500元整,作为该事的最终了结。”
2005年4月10日,经我市大港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双方正式签订协议书,该协议很快便履行完毕。
但不久,杨*权感觉自己的右眼看不见东西了,经医生诊断需再次手术。
2005年6月,杨*权就再次手术而与**公司进行协商,但双方因观点分歧太大而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艰难索赔
杨*权听说在工作中受到伤害属于工伤,就找到我市一家律师事务所。因为杨*权身上没有多少钱,他便与承办律师签订了一份风险代理合同,双方约定除去案件代理中实际支出的费用外,律师的代理费为杨*权实际索赔所得的20%。协议签订后,承办律师收取了杨*权预支的交通费用500元。
杨*权在律师的帮助下,按法定程序向镇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申请进行工伤认定。去年10月,经镇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定,杨*权为因工负伤。
今年1月11日,经镇江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杨*权为伤残七级。杨*权支付了鉴定费用。
尽管杨*权担心他当初签订的那份一次性处理的“私了”协议,会让自己的工伤索赔“卡壳”,但在律师的帮助下,今年2月,杨*权以申诉人的身份,就工伤待遇问题向我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全文805个字,阅读预计需要3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