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先孕,女工能享受法定产假,但不能享受产假待遇。比方说孕妇工作的公司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产假;
那么未婚先孕也是享受98天产假,而且各个地区的产假待遇规定不一,建议可自行到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咨询。
未婚先孕不能享受生育保险
从去年开始,沈阳进入了新一轮生育高峰期。今年计划出生人口为6万人,比2009年出生人口又增加了1.1万人。生育保险关注度格外高。
从去年9月和今年1月起,灵活就业人员、城镇居民刚刚被纳入生育保险政策范围。不过,很多参保者对生育保险的认识只停留在生孩子报销上,其实,生育保险还包括许多“隐形福利”,例如产检、流产、引产、避孕等手术报销,生育生活津贴,男职工护理假工资等等。就市民关注率较高的问题,记者请市医保中心专家进行了解答。
关键词:城镇居民
典型问题一:“我马上就要生小孩了,想问问城镇居民生育保险怎么补贴?”
医保中心这样说:城镇居民参保人员住院医疗费用实行限额补贴。正常产补贴300元,难产及剖宫产补贴500元;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一个婴儿,增加100元医疗费补贴。剖宫产手术中遇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包括卵巢囊肿)等手术的,生育医疗费人均限额补贴标准分别增加100元。
关键词:职工医保
典型问题二:“我怀孕3个月时,调到了一个新单位,以前没有医保,我还能享受到产假工资吗?”
医保中心这样说:参保职工符合计划生育政策规定,并在生育保险定点医疗(服务)机构进行生育、流产、引产或者计划生育手术的参保人员,可享受生育医疗费补贴和生育生活津贴(产假工资)。
新参保单位、已参保单位新录用的人员在办理生育保险参保手续后,自缴费次月起可以享受生育医疗费补贴待遇;连续累计缴满10个月后可以享受生育生活津贴待遇。
关键词:未婚人士
典型问题三:“我和男友定好了明年结婚,但上个月发现自己怀孕了,想把孩子生下来,能享受到生育保险吗?”
医保中心这样说:计划外分娩或非婚生育的费用,生育保险基金不予支付。因此,你必须先领取结婚证,再按生育保险申报流程办理,才能享受生育保险相关待遇。
关键词:产假工资
典型问题四:“生育生活津贴怎么申领?我在享受生育生活津贴待遇期间,工资如何发放?”
医保中心这样说:职工申领生育生活津贴,应于分娩、流产、引产结束后3个月内,由用人单位到医保中心办理申领手续。医保中心对符合条件的,核定其享受期限和标准,并将享受的生育生活津贴一次性拨付到用人单位,再由用人单位按标准发放给参保职工。
生育生活津贴由生育保险基金按照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计发的生育生活津贴,低于参保职工本人产假前或护理假前原工资标准的,差额部分由用人单位补齐;高于参保职工本人产假前或护理假前原工资标准的,按标准发放,用人单位不得截留。参保职工在领取生育生活津贴期间,用人单位停发工资。
关键词:非正常生产
典型问题五:“不久前我流产了,生育保险怎么报?”
医保中心这样说:参保人员需进行引产、流产或计划生育手术的,持《批准终止中期以上妊娠证明》或《计划生育手术证明》在生育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中选择一家定点医院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由定点医疗机构按规定的补贴标准抵减参保人员符合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
关键词:急诊、转院
典型问题六:“我妻子突然羊水破了,来不及到指定医院,只能到家附近医院急救,生育保险怎么办?”
医保中心这样说:参保人员因急诊、急救在非本人选定的医院就医或分娩的,需在三个工作日内持《住院通知单》、《医疗保险就医手册》、IC卡到沈阳市或各区医保中心办理登记手续。否则,生育保险基金不予支付生育医疗费补贴和生育生活津贴。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参保人员个人先行垫付。
因妊娠引起严重并发症、合并症需转院生育的,由患者家属持《医疗保险就医手册》、IC卡和原选定定点医院填写的《转院申请单》,报沈阳市或各区医保中心审批,否则,也不能享受生育保险。
关键词:男职工
典型问题七:“申领男职工护理假工资,应该怎么办理?”
医保中心这样说:需要提供下列材料,由单位到医保中心申请办理:
1、《医疗保险就医手册》、IC卡、《男职工护理假工资申领表》、《参保单位账号表》、《身份证》原件;
2、《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结婚证》、《出生医学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关键词:异地生产
典型问题八:“我被公司派驻外地工作,打算在外地生孩子,但医保在沈阳,能享受生育保险吗?”
医保中心这样说:长期在外地工作(派出机构)、探亲(夫妻两地分居)的外出参保人员,需到本市行政区域外的医疗机构就医或生育的,应先由参保单位的经办人员持相关手续到沈阳市或各区医保中心办理异地就医审批手续。否则,生育保险基金不予支付生育生活津贴和生育医疗费补贴。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参保职工个人先行垫付。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
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全文2.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