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量刑的情节,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裁量刑罚时必须考虑的、决定刑罚轻重或者免除刑罚的各种情况。我国刑法中的量刑情节包括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两大类。
一、法定情节
法定情节是指刑法明文规定在量刑时必须考虑的情节。法定情节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它又有从重、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之别。
(一)、从重处罚
所谓从重处罚,是指在法定刑幅度内,对犯罪分子选择适用相对较重或相对较长的刑期。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在法定刑内判处刑罚;第二,要比照该犯罪分子没有从重情节时应判的刑罚判处相对较重的刑罚。从重处罚并不意味着要一律判处法定最高刑,也不能理解在所谓的中间线以上判刑,人民法院对具有从重处罚情节的犯罪分子适用刑罚时,必须把从重处罚情节和整个犯罪事实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评估。
(二)、从轻处罚
所谓从轻,是指在法定刑幅度内,对犯罪分子选择适用相对较轻的刑种或者相对较短的刑期。和从重处罚一样,从轻处罚也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在法定刑的限度内判处刑罚;第二,要比照犯罪分子没有该处罚情节时应判的刑罚判罚较短的刑罚。我们既不能把从轻处罚理解成一律判处法定最低刑,也不能把从轻处罚理解成所谓的中间线以下判刑,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应当根据《刑法》第61条规定的量刑原则,综合分析案件的各个情节适当量刑。
(三)、减轻处罚
所谓减轻处罚是指对犯罪分子依法在法定最低刑以下判处刑罚。根据我国《刑法》第63条的规定,减轻处罚的情节有两种:一是犯罪分子具有法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二是犯罪分子虽不具有法律规定的减轻处罚的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判处法定最低刑还是过重的,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减轻处罚。前者一般称法定的减轻处罚情节,后者一般称酌定的减轻处罚情节。至于减轻处罚的幅度,法无明文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酌定。一般认为,既可以由较重的刑种减轻到较轻的刑种,如有期徒刑减至拘役;也可以是由较长的刑期减轻到较短的刑期,如抢劫罪的法定最低刑是有期徒刑3年,减轻处罚时,就可以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但不得少于6个月。需要指出,减轻处罚的幅度,虽然法无明文规定,但不能无限制地减轻到免予处罚。
(四)、免除处罚
所谓免除处罚是指对犯罪分子作有罪宣告,但免除其刑罚处罚。免除处罚以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为前提,只是因其犯罪情节轻微不要判处刑罚,或者具有其他法定的免除处罚情节,才免除处罚。需要指出,对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刑的犯罪分子免除处罚并不意味着对其不作任何处理,根据《刑法》第37条规定,对这种犯罪分子在判决免予刑事处分的同时,可根据案件的不同情节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建议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分。
延伸阅读:
刑法从轻减轻条件
犯罪量刑情节有哪些
二、酌定情节
酌定情节是指法定情节以外的由人民法院在量刑时灵活掌握、斟酌适用的情节。酌定情节不是刑法明文规定的,而是由审判人员在刑事审判实践中总结并加以具体认定的,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因而在量刑时一般也应予以考虑,酌定情节是对法定情节的必要补充。
根据我国的刑事审判实践,常见的酌定情节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犯罪的动机
犯罪动机是否卑鄙、恶劣,反映犯罪分子不同的主观恶性程度和犯罪行为不同的社会危害程度。例如,同是盗窃罪,其动机可能是贪图享受,也可能是生活所迫。很明显,前者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都要大于后者,因而量刑时前者应当重于后者。
(二)、犯罪手段
犯罪的手段是否狡猾、狠毒、残忍,反映行为人是否具有犯罪经验,表明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例如,同是杀人犯,有人采用一般杀人方法致人死亡,有的则是对他人百般摧残,致人死亡,显然后者的社会危害性和主观恶性要在于前者,对后者应当从重处罚。
(三)、犯罪的时间、地点
犯罪的时间、地点一般对量刑没有多大的影响,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也能影响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例如,同是抢劫罪,在治安形势好和治安形势差、灾区和非灾区抢劫相比较,前者的社会危害性显然要大于后者,因而对前者一般要从重处罚。
(四)、犯罪所侵害的对象
犯罪侵害的对象的性质和状况,往往也能影响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例如,同是贪污罪,贪污救灾款项比贪污一般款项的社会危害性显然要重,因而对前者也应处以较重的刑罚。
(五)、犯罪分子的一贯表现
犯罪分子的一贯表现,主要指与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有关的思想、言论、作风、工作态度、生活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它能反映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程度。例如,同是交通肇事罪,司机甲一贯遵守交通法规,偶因过度疲劳、精神分散发生交通事故;司机乙则一贯无视交通法规,酒后开车,超速行使,并屡教不改,而最终酿成交通事故,很明显,甲的主观恶性要小于乙,对乙应从重处罚。
(六)、犯罪后的态度
犯罪分子在犯罪后的态度如何,能够反映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程度和改造难易程度。如果犯罪分子犯罪后,能够积极采取补救措施,真诚认罪悔罪,主动交待犯罪事实,说明其主观恶性较小,一般也易于改造;如果犯罪分子拒不悔罪认罪,企图负隅顽抗,甚至毁证灭迹,畏罪潜逃,则说明其主观恶性较大,一般也难以改造,对后者应当处以较前者严厉的刑罚。
全文2.1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