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采取措施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犯罪中止是一种存在犯罪中止的情况,包括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在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和在实行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在犯罪过程中,如果一个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采取措施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那么他/她可以被视为犯罪中止。需要注意的是,犯罪中止是一种存在犯罪中止的情况。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在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和在实行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均为犯罪中止。
犯 罪 预 备 与 犯 罪 中 止 的 区 别 及 判 断
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是两个在犯罪过程中具有不同地位和不同法律后果的概念。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而犯罪中止则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形态。
判断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犯罪故意以及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是否导致犯罪未遂或未果。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构成犯罪,并且希望或者放任犯罪结果发生,那么就应当认定为犯罪预备。反之,如果行为人没有犯罪故意,或者虽然具有犯罪故意,但意志以外的原因导致犯罪未遂或未果,那么就应当认定为犯罪中止。
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在法律适用上存在一定的区别。犯罪预备应当比犯罪中止从重处罚,因为前者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构成犯罪,并且希望或者放任犯罪结果发生,具有明显的犯罪故意。而犯罪中止则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因为后者行为人没有犯罪故意,或者虽然具有犯罪故意,但意志以外的原因导致犯罪未遂或未果。
在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实施犯罪预备或者犯罪中止时,应当根据其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犯罪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以及认罪态度等因素,准确认定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并依法作出裁判。
犯罪中止是犯罪过程中的一种形态,指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采取措施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与犯罪预备相比,犯罪中止具有明显的犯罪故意,且行为人没有意志以外的原因导致犯罪未遂或未果。在司法实践中,应当根据犯罪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以及认罪态度等因素,综合考虑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并依法作出裁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全文1.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