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至2005年的14221.2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从1978年的第32位上升至2005年的第3位,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市场和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2005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4.43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港,集装箱吞吐量1810万TEU;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1.5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566万TEU。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作为国际货物价值链的基本环节,国际物流不仅是国际商务活动得以实现的保证,而且为国际贸易带来新的价值增值,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第三利润源泉”。据测算,我国目前的物流成本约占GDP的20%左右,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仅占GDP的10%左右。美国商业界最新数字显示,物流费用占商品价值的36%,而中国商品的这个比例估计会更高。由此可见,我国物流(当然包含国际物流业)之潜力与差距。
(一)管理体制和机制有待完善
(二)物流行业人才短缺
(三)物流标准化、信息化程度低
(四)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
(五)经营规模小,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低
提升我国国际物流竞争力的发展对策
(一)完善有利于国际物流企业发展的管理体制
首先,明确政府管理职能。政府主要职能是制定规划和相关政策,调节各类市场主体,保障行业健康发展。其次,建立现代物流业的综合协调管理机构。主要职能是制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府法规,决定和协调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再次,抓紧国际物流协会的建设与完善。主要职能是为企业提供指导和服务,协调行业内部关系,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公平竞争。最后,建立健全国际物流业政策法规体系。对现有物流政策法规进行清理和完善,并按照国际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新的政策法规。
(二)加速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目前人才匮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国际物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解决国际物流人才短缺乏的较好办法是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一是引进国际化的物流理念、管理模式、竞争机制,吸纳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二是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培养方式,建立一套强有力的国际物流人才支撑体系。重点是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职业经理人的培养。不仅要组织短期培训、在职培训,还要搞好系统的整体培训和基础教育。培养从事物流理论研究与实务、懂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懂IT技术与电子商务以及通晓报关、报检、运输、保险和国际贸易结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推进标准化和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是现代化的灵魂,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物流现代化,而物流信息化要依靠物流标准化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在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标准。加快制定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推动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尽快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鼓励建设公共的网络信息平台,支持工商企业采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和信息互通。推广应用智能化运输系统,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优化供应链的管理。
(四)加快国际物流业
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是我国国际物流业规划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国际物流货运通道的建设与保障。目前海运是我国对外贸易运输的主要方式和通道,80%以上,所以应该重点投资港口、船队的建设上,既要重视集装箱化,还必须考虑诸如石油、煤、矿石、粮食等大宗货物的运输。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一些建设投资巨大,如船只、货机、堆场、货站、铁路、公路、管道的购置与建设等,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政府兴办、企业经营”。国家积极加大扶持与投资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拉动国内生产的内需,又为扩大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市场提供了硬件保证。
(五)实行集约化经营,创新物流服务
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整合物流企业,鼓励强强联合,特别在经济中心城市造就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经营规模合理、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型物流企业。基本形成一种以城市为依托,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效率的区域物流网络,进一步完善若干条以沿海重要城市为中心的国际多种方式联运系统,以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和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需要。
作为第三产业的物流,服务创新显得格外重要。为此,需要物流企业能运用现代科技为客户提供一种具有长期的、专业的、综合的高效率物流服务,即物流服务要具有综合化、一体化的特点。另外,物流服务要具有个性化,以适应个性化消费和个性化服务的需要。
全文1.9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