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家推行校企合作,旨在实现校企双赢,但是由于校企间利益的掺杂驱动、学生工立法的漏洞、地方政府的监管缺位,学生工特别是那些未成年实习生更多的是被实习或被美其名曰勤工俭学。这就使得大量现成廉价学生工在成为企业劳动力的同时,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
针对这一困境,笔者认为,应该在法治框架下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对学生工特别是未成年实习生合法权益的保护。
一是应在立法上明确在校实习生也可以与实习单位建立临时劳动关系,进而适用劳动法调整。目前,在我国现行法律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司法实践中,也倾向于认为学生工实际上是法律意义上的在校实习生,其身份仍属学生,非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其实习行为并不被视为就业,未与实习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但是,笔者认为,在根本法层面,我国宪法已明确规定包括学生工在内的公民均享有劳动的权利。并且《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条对不适用劳动法调整的范围进行了列举,且不包括在校的实习生。如果学生工因其学生的身份而不受劳动法调整和保护的话,那么实习单位就无须与学生工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也无需为学生工缴纳社保,一旦遇到工伤或劳动争议的时候,就只能走复杂漫长的民事诉讼之路,而无法向劳动部门求助。某种程度上也会纵容一些企业以招收学生实习生的名义,规避法律规定,达到不缴纳社保费用、不支付或少支付加班工资、剥削廉价劳动力的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追求企业利润之目的。
二是企业应该遵规守法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天之道,利而不害。笔者认为,企业因为有了政策许可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才拥有了一个长期稳定、灵活和国家认可的学生劳动力来源。对学生工采取旺季招之即来,淡季挥之即去的方式,无疑缓解了用工荒。但是企业在享受政策便利、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该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在接收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时候,应严格遵守教育部、财政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本着双方自愿的原则,提供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确保学生工真正实现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目标,并且提供合理的实习报酬和必要的安全保障。
三是学校应加强自律。职业学校在收取学生学费并获得国家财政拨款的条件下,应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而不是打着给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幌子去倒卖学生,成为给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中介公司。特别是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学校对于学生实习更应该全程负起责任。在实习前应该详细了解学生的工作环境,普及安全知识;实习期间,应派驻老师作为实习生的领队,连同企业一起对学生工进行深入的人文关怀,确保学生实习安全。
四是政府应摆正自己位置。去年出台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应对企业技工荒进一步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不得安排学生在风险较大、非本专业对口行业或者其他不适宜学生的岗位顶岗实习。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加强对使用实习学生企业的监管,清查并禁止校企间以实习之名,迫使学生行打工之实的行为;监督企业严格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监督企业给实习生提供安全的实习环境和人身保障。同时,加强对职业学校的监管,对借实习之名牟取中介费等的学校予以严惩;督促学校和老师履行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的职责;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等等,切实改善实习生的生活境遇、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全文1.4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