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小时”外是非工伤吗?
时间:2023-06-09 18:35:54 356人看过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据悉:在送院抢救35个小时后,39岁的工程师刘海停止了呼吸。妻子邓云(化名)不愿放弃,恳求医院为丈夫装上呼吸机。因为邓云的坚持,丈夫多活了42小时,而她没想到的是,就是这42小时,导致丈夫最终不能被认定为工伤,失去了索赔的希望。

根据现行《工伤保险条例》第15条第一项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应视同工伤。也就是说,工程师刘海因为多活了42小时,而失去了认定工伤的机会。

其实,48小时的工伤认定标准是一种误读。我们不妨深究一下这条规定,职工认定工伤的条件是: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显然,或者的语句是二选一,只要符合其中一个条件便可认定为工伤。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单位和企业出于少赔钱的目的,将此条规定误读了,认为两个条件都要满足才能认定为工伤,如此一来,48小时也成了认定工伤的一道坎,成为很多伤心家庭的又一遭伤心事。

此外,48小时的标准也不太符合常理。众所周知,每个地方的医疗水平、抢救方式都有所不同,甚至不同医生以及不同的患者都有所差别,将工伤认定固定在某一个时间显然是不合理的。更何况,我国尚未出台脑死亡的具体标准,患者是否死亡其实也是大有文章可做。显然,单位和企业与医院协议,将患者的死亡时间拖至48小时之外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家属明知尚可抢救,却为了保工伤而放弃也是可能的。

制定《工伤保险条例》的本意,是为了对职工在工作期间受到的伤害进行补偿,是值得肯定的。但48小时的标准不仅仅是一种误读,更是一种不合理的表现。因此,相关部门要尽快调整工伤的认定和赔偿等问题,一方面纠正一些单位、企业的错误做法;另一方面要认真将认定标准和条件,赔偿标准等问题厘清,保证合理而规范。

全文727个字,阅读预计需要3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

继续阅读
扩展阅读
  • 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工伤保险的认定劳动者因工负伤或职业病暂时失去劳动能力,工伤不管什么原因...
    更新时间:2024-01-22 09:45:05
查看工伤保险相关全部词条
本地专业对口律师
北京
#工伤保险 最新知识
针对“48小时”外是非工伤吗?您还没弄清楚,直接和律师在线沟通获得更多帮助

1对1在线咨询

8秒前,138***54用户咨询成功
马上提问
针对“48小时”外是非工伤吗?您还没弄清楚,在线问专业律师,让律师告诉您快速方案吧
  • 章法律师

    章法律师

    律所主任

    评分:5.0

    服务人数:487

    在线咨询
  • 张丽丽律师

    张丽丽律师

    专职律师

    评分:5.0

    服务人数:343

    在线咨询
  • 张神兵律师

    张神兵律师

    合伙人

    评分:5.0

    服务人数:590

    在线咨询
内容已经到底了,还没找到答案?
在线问问律师吧,最快3分钟内有答案!
11,079 位律师在线 累计服务 3,700万 人次
立即提问

他们的问题正在被解答:

朋友欠钱不还怎么办,联系不上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