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有两则新闻见诸报端:一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出通知说,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实际,近期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要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局势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另一条是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收入下行速度尤其明显,同比下降达8.4%,这是年内第一次出现负增长,而且,中国经济下一步态势决定了中国财政收入曲线并未见底。
缓调最低工资能保多少饭碗
从中央至地方,近年来不断强化最低工资制度的目的,就在于为收入低微或不稳定的工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维持一定的社会购买力,并借此来履行社会公平原则,维护社会安定。而对于珠三角、长三角等以加工制造业为经济主体的区域经济,最低工资标准无疑还是用工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吸引劳动者的重要砝码。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们的加工制造业受到了影响,出现了企业倒闭潮。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妥协性举措——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先保饭碗再谈收入,从而减轻企业人力成本压力,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喘息空间。
应该说,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是保企业、保就业,也是尽可能地保饭碗。在当前的情况下,各方都需要做出让步,才能共渡难关。在低工资,有饭吃,稍高工资,没饭吃,这两者之间,前者更为务实,也更为紧迫。
但是,最低工资妥协似乎忽视了经济发展趋势的两个不可逆转性。
首先,全球经济危机引发的产业萧条、需求锐减,是以出口贸易为主导的中国制造业无法独力撑天的。玩具、服装等需求弹性相对较大的国内产品,无法回避国外民众收入降低而压缩开支的现实。换言之,处于国际产业分工链条末端的部分中国制造出口业衰落,是不可逆转的国际经济形势变化所致。
其次,当下更为年轻而富有权利意识的“农民工二代”,是“觉醒的一代”,他们已经无法忍受收入微薄,宁愿用脚投票选择其他相对福利保障更完善的地区、回家创业甚至主动性失业。正如之前出现的“用工荒”现象,从总体来看,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从数量上不存在短缺,但部分企业提供的报酬缺乏吸引力,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因此,最低工资妥协难以解决企业倒闭的结构性压力——相对东南亚一些国家劳动力成本的“后发优势”,中国社会与企业都难以重走将工人收入降低到三四百元的老路上,而国际订单的减少、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短期内也无法改变。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暂缓调整最低工资标准、降医保缴费率等举措,能保住多少就业岗位呢?
其实,要想真正为企业减负,政府还可通过进一步放松企业贷款限制、减税免费、打破垄断等手段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企业也得想办法转移产业,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开拓新的市场,这样才不会被淘汰;如果简单地把困难转嫁给员工,这不是聪明的做法:一方面会影响到员工的积极性,影响企业效益,另一方面会使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不利于劳资关系的和谐。
面对金融危机,只有政府、企业和员工都一起努力,都有所妥协,才能一起渡过难关。
全文1.2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