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劳动能力鉴定是获得伤残待遇的前提和基础,工伤事故发生后
员工的工伤情况较严重时,工伤员工有义务配合鉴定
,他应该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是确定残疾程度的必要程序。只有依法确定残疾等级,才能享受相应的残疾待遇。无伤残等级鉴定但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只能享受工伤医疗。对于不同的考核等级,员工可以依法享受不同的残疾福利,这也是对残疾员工合法权益的一种保护,以达到残疾补偿与残疾程度相一致的效果。因此,受伤员工有义务配合伤残等级评估。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员工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享受工伤医疗。工伤保险制度是为了保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如果雇员滥用工伤权利,他们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例如,工伤员工的工伤已经治愈,但是,在继续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威胁下,员工提出了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法律规定了工伤保险福利的中止制度,以保障雇主的合法权利。《工伤保险条例》第42条规定,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一)丧失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条件(二)拒绝接受劳动能力鉴定(三)拒绝治疗(四)被判刑人被判处死刑。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能力鉴定制度也具有抑制工伤劳动者权利滥用的法律效力。在知道职工工伤已经治愈的前提下,当职工也要求享受伤残补助时,用人单位可以对职工拒绝出院申请伤残等级鉴定。员工拒绝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拒绝依法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劳动能力鉴定是受伤职工享受残疾待遇的前提和基础。根据不同的考核结论,员工可以依法享受不同的伤残待遇,这是工伤保险赔偿的公平合理体现。一些工伤工人为了获得更高的补偿,拒绝劳动能力鉴定。如果他们的行为继续下去,将极大地损害雇主的利益。因此,《工伤保险条例》第42条规定,拒绝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在本案中,蒋滥用法律赋予的权利,以获得残疾补贴。用人单位依法有效约束了蒋某的行为,单位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同时,在听证会后,仲裁机构还认为伤残津贴只能在伤残鉴定工伤赔偿后才能确定,蒋拒绝了伤残等级鉴定,所需的伤残津贴没有法律依据,而且仲裁机构的裁决是正确的
案例介绍:
蒋是北京一家购物中心的服务人员,专门负责货物的清洁。蒋某与商场签订了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单位依法为蒋某缴纳了相关社会保险。有一天,当蒋用梯子清理货架上的货物时,他不能去现场,因为他不小心摔倒了。他拒绝接受劳动能力鉴定,并停止支付工伤福利案例介绍:蒋是北京一家购物中心的服务人员,专门负责货物的清洁。蒋某与商场签订了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单位依法为蒋某缴纳了相关社会保险。有一天,江用梯子清理货架上的货物时,他不小心摔倒了,当场无法行走。该单位将他送往当地的保险协议医院。经医院诊断,蒋的腿部骨折经治疗后并不严重,伤势逐渐稳定。但是,蒋要求单位支付她2万元的伤残津贴,否则,她将继续在医院接受治疗并拒绝出院。本单位依法向当地劳动残疾鉴定机构申请残疾等级鉴定。但是,蒋没有配合,因此残疾鉴定工作没有顺利进行。根据工伤保险条例,雇主和社会保障机构拒绝支付相关超额费用。蒋提出异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要求单位支付伤残补助金和住院期间的一切费用。经审理,仲裁机构认为,伤残津贴是工伤保险基金在伤残鉴定后支付的一种工伤赔偿金。蒋拒绝伤残等级评估,因此他要求的伤残津贴没有法律依据。此外,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如果拒绝接受伤残等级鉴定,雇主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则应暂停支付工伤保险金,因此,它依法作出裁决,不支持蒋的要求
案例分析:
伤残等级评估是受伤员工享受伤残治疗的必要条件。当员工不接受伤残等级评定时,我们无法对受伤员工的伤残程度做出科学判断,也无法对受伤员工的伤害做出公平公正的赔偿。因此,法律规定,拒绝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应当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本案也涉及到这一问题。我们以本案为例说明相关法律规定:
律师摘要: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工伤职工依法享有工伤待遇的权利,为了使工伤职工的工伤与获得的补偿相协调,《工伤保险条例》还规定了伤残等级制度。员工严重受伤时,应依法进行伤残等级鉴定。员工可以根据不同的考核等级享受不同的伤残福利,这是工伤保险补偿公平合理的表现。法律赋予工人保护自己的权利,这并不意味着法律允许工伤工人行使其权利。《工伤保险条例》第42条规定了四种情况,即他们应停止享受工伤保险福利,这是对滥用权利的有效制止。因此,作为法官,我们建议当事人在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时,积极把握权利的行使边界,否则会对权利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
全文1.9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