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独资企业法》第17条划定企业投资人对个人独资企业的财产享有所有权,可以依法转让或继续,但是《个人独资企业法》第26条、第27条划定的法定清算和自愿清算情形不包括企业被转让和被继续,等于说企业被转让或被继续后是不需要进行清算的。那么被转让或被继续后企业债务如何承担?按照法人企业承担债务的基本原理,企业债务是跟随企业财产的,企业财产不灭失,企业法律人格不消亡,企业始终要为企业债务承担责任。但此时的个人独资企业的财产已经发生了转让,受让人已经支付了对价,企业投资人也发生了变化,再让受让人承担原企业的债务即是加重受让人的责任,显然是不公平的。目前在这一题目上尚未有法律条文直接划定,只能根据法理判定:
1.企业发生转让时,原企业产生的债务直接由原企业投资人承担责任;现企业产生的债务由现企业和现企业的投资人承担责任;
2.企业发生继续时,按《继续法意见》第62条的划定处理,等于法定继续优先以继续财产为限对企业债务承担责任,遗嘱继续和受遗赠的第二顺序以继续财产为限按比例对企业债务承担责任。
一、个人独资企业诉讼如何确定主体
确定个人独资企业诉讼的主体,应分情况看待。当其处于原告地位时,企业或投资人为原告,具体视发生争议的主体而定;但如果发生争议后,企业被解散、注销,则可以投资人为原告。当其处于被告地位时,以原告的诉请为准。
对于个人独资企业的法律地位在我国的诉讼法和实体法上划定是不一致的。学术界一般以为,诉讼法上主体资格的享有是以实体法上享有实体权利为条件的,但是个人独资企业诉讼地位的确立是有违这一原则的。个人独资企业在实体法上没有独立法律人格,也就是不能独立地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但诉讼法上却赋予了其独立的诉讼地位。在《民诉意见》第四十条第一款第(一)项作了明确划定“经由工商登记的个人独资企业是具有独立诉讼地位的其他经济组织”,这一司法解释的划定,同时也为实务中准确处理个人独资企业案件增添了搅浑因素。
1、个人独资企业和企业投资人处于原告地位时,如果是企业发生的争议应以企业为原告;如果是企业投资人发生的争议应以投资人为原告;但如发生的争议后,企业被解散、注销的,则可以以企业投资人为原告。
2、个人独资企业和企业投资人处于被告地位时,以原告的诉请为准。原告诉请企业为被告的,直接列企业为被告;原告诉请企业投资人为被告的,直接列企业投资人为被告;原告既诉请企业又诉请企业投资人为被告的,可将企业和企业投资人共同列为被告。
上述观点的法律依据是:
1、上述个人独资企业的情形并不包括在《民诉意见》规定的十种必要共同诉讼中,所以一般以原告的诉请为准,人民法院不应随意的追加被告。
2、虽然实体法中规定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但原告仅诉请企业为被告时,可以不追加企业投资人为被告来承担责任的理由是:企业投资人可以通过其他程序承担《个人独资企业法》规定的无限责任,在《执行规定》第七十六条中规定了“被执行人为无法人资格的私营独资企业,无能力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执行该独资企业业主的其他财产”。
3、原告起诉企业和企业投资人时,列企业和企业投资人为共同被告是符合《个人独资企业法》第二条、第三十一条和《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关于共同诉讼的规定,所以可按普通情况共同诉讼对待。
全文1.3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