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一份名为《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的征求意见稿悄然出台。在该意见稿中,对汽车厂商的授权合同进行了详细规范,明确了厂商与经销商的对等权利,对国内经销商反应强烈的“霸王合同”予以了取缔。授权经营合同文本将由国家工商总局会同商务部等主管部门制订后于近期下发。
霸王条款引发厂商交战
由于沃尔沃“霸王合同”风波的爆发,国家相关部门加快了补充规定的推进步伐。时代周报记者从12月1日得到的补充规定征求意见稿中看到,对汽车供货商与汽车品牌经销商签署的授权经营合同做了标准的格式化处理,对汽车经销商反应强烈的厂商侵害其利益的行为给予了纠正,并明确要求汽车厂商在合同签订后,及时将合同及《汽车品牌经销商授权书》等相关材料报送国家商务主管部门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按照相关人士的说法,补充规定将很快实施。
而这与沃尔沃的“霸王合同”风波有莫大关系。今年8月份,在一封发给众多经销商的电子邮件中,沃尔沃要求经销商在10个工作日之内,在授权协议的指定位置签署、盖章;经销商无权对协议的内容发表意见,也不得对协议进行协商、更改和修订。
沃尔沃在授权经营合同中规定,沃尔沃有权在任何时候无需任何理由单方面终止协议而不给经销商任何补偿。除了签订代理经销协议之外,沃尔沃还要求经销商再签订一个规定经销商义务的《沃尔沃经销商工作手册》。同时还要求经销商承担旨在提升其品牌形象的广告形象宣传和公关活动;不仅如此,如果沃尔沃和中国经销商之间发生争端,沃尔沃单方面可以要求经销商接受其指定的争议解决方式,并规定仲裁员不得为中国国籍、仲裁裁决书只能使用英文。
与此同时,沃尔沃还在上海筹备成立了沃尔沃(上海)销售公司,开始对外招募独立于三大区域代理的新经销商。然而,收回进口权的行动遭到区域总代理抵制。
沃尔沃置身风口浪尖
从2003年开始,沃尔沃一直在中国沿用三大区域总代模式。这三家分别是大连尊荣、上海世贸和中汽南方三家,而其中以中汽南方的业绩最为突出,业内人士称,中汽南方所代理的沃尔沃进口车业务占到沃尔沃中国进口车业务的50%以上.
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以中汽南方为首的经销商和沃尔沃开始谈判,双方最终达成了一个妥协的谅解备忘录,主要内容主要有三大模块:在一定时间内,沃尔沃在原有中汽南方已经有网点的城市不再增加新的经销网点,即维持现状;沃尔沃零部件第三方物流外包给中汽南方设在深圳的一个物流中心,中汽南方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未来中汽南方和沃尔沃中国销售公司签订双方共担市场风险协议,即如果经销商代理的进口车形成了库存,沃尔沃的中国销售公司将给予一定程度的回购,把经销商的库存转为沃尔沃中国销售公司的库存。
但由于在争议过程中,这些问题被投诉到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被媒体曝光后放大,加之雷克萨斯、现代起亚也都因为向经销商转嫁经营风险被集体投诉,问题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对雷克萨斯与现代起亚进行了处罚。
而被称为问题最严重的、属“巨无霸”条款的沃尔沃则没有受到处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涛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在《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后,由于没有细则,汽车厂商纷纷利用自身强势地位将一些不平等条约强加给经销商,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共性问题。虽然沃尔沃的问题相对更为严重,但解决这一问题的着眼点已不仅仅在沃尔沃身上。
补充规定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规范的合同来约束厂商的行为,保护经销商的合法利益。对此,沃尔沃中国公关部相关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不对这一事件发表评论,也没有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明确说法。
新政力保经销商
沃尔沃和经销商矛盾的最终爆发,还有另外一个因素。母公司福特汽车陷入窘境,沃尔沃轿车也承受了很大压力,12月1日福特又爆出消息,福特将要出售沃尔沃轿车。而最近,沃尔沃的瑞典总部也进行了裁员,并且瑞典政府并没有给予太多关注。沃尔沃为了转移压力到中国市场,这也是当时授权经销合同仓促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在中国市场,奥迪、宝马、奔驰成为主流高端品牌后,沃尔沃这个在中国市场曾经的高端品牌正在被“边缘化”,其目前正在积极谋划取得在中国高端市场的话语权。
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广州车展上,沃尔沃汽车中国首席执行官柯力世宣布,沃尔沃旗舰豪华车型S80L加长版即将在中国生产,这标志着沃尔沃汽车加速中国市场的新布局。而几乎与这个消息同时,奥迪推出了强有力的竞争车型—奥迪A4L,这将是沃尔沃国产S80L的主要竞争对手。
在S80L将要国产的预期下,原先进口车的区域代理经销商积累大量的S80库存。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年底车市本身就萧条,沃尔沃的区域代理经销商在此压力下,因库存占用大量资金,更是雪上加霜,到最后经销商只能向沃尔沃“逼宫”,出现了如上所说的经销商向汽车流通协会投诉,这也是经销商和沃尔沃矛盾激化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而随着全球汽车市场的下滑,跨国汽车公司向中国合作伙伴转嫁风险的例子也不断增多,补充规定的出台或将为中国经销商提供一个保护伞。
全文2.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