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件受理登记
(二)现场勘察记录
(三)签发《停工(核查)通知书》
(四)填写《案件立案审批表》(签承办人意见及依据,然后交领导审批同意后做调查笔录)。
(五)做《调查询问笔录》
(六)给规划部门发商请函,认定是违法建筑。
(七)填写《案件处理审批表》(承办人意见及依据,报领导审批)。
(八)签发《限期拆除告知书》,限期在何年月日前自行拆除违法建筑,限期日期根据房屋面积,结合裁量权决定,并告知其陈述、申辩权。
(九)送达回证
(十)限期拆除到期后去核查,填写《核查情况登记表》。
(十一)填写《拆除违章建筑工作单》,将《拆除违章建筑工作单》报区政府备案。
(十二)签发《强制拆除决定书》(告知其三个月内的行政复议、诉讼期)。
(十三)签发《履行行政决定催告书》,限其在7天内自觉履行行政决定。
(十四)送达回证(限期拆除决定书、履行行政决定催告书可以一次性同时送达)。
(十五)7天后去核查,填写《核查情况登记表》。
(十六)签发《强制执行决定书》,告知其三个月内的行政复议、诉讼期。
(十七)送达《强制执行决定书》。
(十八)张贴《强制拆除公告》(限其七日内自行拆除,离发《强制执行决定书》1个月)。
(十九)拟定强拆方案,组织强制拆除制作强拆现场笔录,此时离发《强制执行决定书》三个月后,达到行政复议、诉讼期时间要求。
违法建筑相关的规定
违法建筑不仅破坏城市的市容市貌,影响城市的规划,而且具有负面效应,较易成为犯罪分子的避难所;同时建造不合理的违法建筑还可能威胁附近居民、路人及建房者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违法建筑的建造,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发展,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提出了挑战。
因此为了减少违法建筑的危害,平衡建房者与行政机关的利益,需要对违法建筑作出公正合理的处理。
我国对违法建筑处理的法律条文较分散,各条文的效力级别及调整领域都不同,各执法机关也只是在各自管辖范围内有执法权,如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是对城乡规划、土地使用领域中违法建筑的调查和处罚,公路法、环境保护法等也只是对其管辖范围内的违法建筑有查处权。
但是这些都只是法律中对违法建筑处罚权的规定,在具体执行权利时,各地方会依据其具体的职能分工及地方规章,将该项权利分配给具体的职能部门,而各部门在具体执法过程中,虽然会带有各自的特色,但也应遵循法律规定的处理违法建筑的流程。
《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都规定了相关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且应该根据不同情况要求作出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限期拆除、罚款等处罚决定,对于拆除的决定,应该给建设单位及个人一定的期限。
不同的是《城乡规划法》规定在当事人逾期不拆时,有关部门可以查封、强制拆除,而《土地管理法》则规定对于责令限期拆除的行政处罚,在期满后不起诉又不自行拆除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此外,《行政强制法》中规定对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除的,相关行政机关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前还需要催告当事人,在催告送达十日后,当事人仍不履行义务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此外还对实施行政强制执行的时间及方式做了限制,如不能在夜间或法定节假日,不能采取停止供水、供电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
全文1.3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