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海口的商品房以每年上百万平米的速度放量增加,但此事跟一些急需住房的家庭无关。他们生活在人均5平方米以下的城市角落里,他们人均收入低于221元,他们买不起市场中的商品房,他们寄希望政府提供解困房,他们的数量超过5000户。
《证券导报》自上期推出解困房系列报道--《万福新村解了谁的困?》之后,引起较大反响。但万福新村那一批解困房是10年前的旧事,2002年,海口市政府又成立新的部门组织开发解困房,目前已建成四批,它们的情况又如何?
●老张搬进解困房后,就遇到一系列令他纳闷的问题:为什么邻居家的装修那么豪华?为什么整个一栋楼近百户人家,有几十户的防盗门都是1000多块钱那种的?为什么小区里有数十辆摩托车,甚至还经常停着小汽车?
●记者在通华小区物业管理处查阅小区住户资料时发现,经济困难和住房困难的特困户不到名额的一半。
●海口市2002年对满足申请解困房的居民摸底,共计5683户。但2002年以来完工的解困房仅659套。海口市解困房建设任重道远。
老张:为何邻居家装修那么豪华
70多岁的老张自从搬进位于青年路的劳动公寓后,就遇到一系列令他纳闷的问题:为什么邻居家的装修那么豪华,家电齐备不说,家具还都是红木的?为什么整个一栋楼近百户人家,有几十户的防盗门都是1000多块钱那种的?为什么小区的钥匙都有主了,可到了晚上,大多住家都是黑灯瞎火?为什么小区里有数十辆摩托车,甚至还经常停着小汽车?
若不解释劳动公寓的背景,以上种种远不值得老张纳闷。劳动公寓是2002年政府兴建的解困房,这里应该住的都是特困户、低保户。但据老张观察,有些家庭不像。
老张回忆,在他搬进劳动公寓之前就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第一件事情是分房名单还未公布时,老张携其老伴来到刚刚落成不久的劳动公寓看房,却发现已经有7、8户人家住了进去,至少是有7、8套房子装了防盗门和防盗窗;第二件事是名单公布后户主受邀一起来看房,竟有一群20多岁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老张认为,有些人肯定有背景。他好奇地打听,其中有对新婚夫妇悄悄告诉老张,他们跟这幢楼的建筑单位有关系。
据了解,劳动公寓为海口市特困居民援助中心组织兴建的一批解困房之一。该小区两栋主要建筑均为政府收购烂尾楼改建,共200多住户。小区物业管理处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是解困房,政府收取的租金以及物业管理公司收取的物业管理费相当低,劳动公寓每月租金为0.5元/平方米,物业管理费只有0.35元/平方米,若是低保户,还可以享受三年免月租及物业的优惠。
相比海口市中心大致每月10元/平方米,郊区大致每月5元/平方米的租赁价格,劳动公寓的房租价格简直像天上掉下的馅饼。老张怀疑会不会是某些人因此去沾解困房的便宜?
政府:解困房有政策保障
我们有严格的审核措施,力保解困房政策落到实处。海口市特困居民援助中心科长陈健认为沾解困房便宜的事情不会发生。
陈健向《证券导报》记者介绍,海口市特困居民援助中心是海口市政府为解决特困居民的生活问题而设置的临时机构,职能之一便是组织解困房建设。自2002年7月成立后,共兴建了四批解困房,除劳动公寓外,还有富泰公寓、劳动培训楼以及通华小区的部分居民楼,计659套住房,主要以廉租的形式发放。
陈健认为,解困房发放的审批程序很严格,基本杜绝政府官员寻租以及走关系的可能。他介绍,海口市常住户口的无房困难户或现居住危房及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在5平方米以下、目前享受最底生活保障(人均收入低于221元/月)的特困居民才有资格申请解困房。特困户首先向其居住地居委会申请,居委会通过后再向居住地街道办申请,接着要经过区援助中心、市援助中心的核准,最后还要在市级报纸上公布名单,接受群众监督,并规定5年内不得转让和转租。尤其是向社会公布名单这种方式,很容易让走后门者露出狐狸尾巴。陈健举例,第四批解困房名单公示后有多人被举报,经查实,8人因不符合要求名单注销。
对于老张在劳动公寓的所见所闻,劳动公寓物业管理公司的负责人符先生认为,老张看到的都是个别现象。他解释,有些家庭因为有亲戚资助,生活条件可能会好些;有些住户的工作单位离这里太远,可能不常在这里居住;有些住户尽管看起来年轻,但智商有问题,没有劳动能力;小区里有位给老板开车的司机常把车开回来,可能会常见到车。
通化住户:小区常有私家车出入
不知是否巧合,在安置第三、第四批特困户的通华小区内,老张的纳闷仿佛重演。
记者7月下旬来到位于秀英区的通华小区,欢迎入住第四批解困房的红色条幅正迎风飘扬。由于第三批、第四批解困房的大部分住户分别于6月26日和7月14日领到钥匙,此时正繁忙地装修。也有部分住户已经入住。记者来到小区三号楼敲开某住户漂亮的防盗门(事后记者从家具市场了解,同类型的门市场价1200元左右),门开后一个豪华的家映入眼帘:一套家庭影院、一组红木沙发、精心装修的墙壁和阳台。该住户听说来访者是记者,便以主人不在为由拒绝记者进入。记者下楼时碰到另一位住户正在运送装修所需要的材料,该住户自称是海口市运输总公司的。他指着小区另一栋楼告诉《证券导报》记者,那边有些家(装修)还有更豪华的。自称是小区住户的王某向记者反映:你来得不是时候,中午时常有私家车进出。
记者在通华小区物业管理处查阅小区住户资料时发现,资料共登记第三批140位特困房住户,序号从第63户到78户是海口市政府某些局管理的危房户,79户到140户是海口市运输总公司的拆迁户。这样下来,经济困难和住房困难的特困户不到名额的一半。
陈健解释,拆迁户入住解困房的数量还是不少的,但这是市政府迫于无奈,实在是资金紧张,无法解决拆迁户的安置问题,才做出解困房分配给拆迁户的决定。陈科长表示,接下来的第五批、第六批解困房已经开始兴建,到时要尽量满足特困户的住房需求。
但陈健也承认,自担任海口市特困居民援助中心科长以来,因为解困房而来找他的人非常多,但他都回绝了。他说:这是个得罪人的职业。记者追问:要是你的上级部门或者职位再高些的部门索要解困房的指标,你怎么处理?陈健称这不好说。
竹林村:解困房的指标太少
同样是因为解困房,竹林村居委会面对向他们要解困房指标的居民一直非常为难。
沿着解放西路一条小巷子进去就是竹林村,这里距海口的商业中心仅仅数步之遥,是典型的城中村。家住该村41号的陈先生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申请了3年解困房了,怎么还没申请到。进入陈先生家中,记者看到仅仅30平米瓦房里面竟然住了6个口人,正赶上下雨,家中不少地方漏雨严重。据介绍,这间瓦房已经有70-80年历史,是祖辈留下来的。陈先生说,自己跟妻子均下岗,对市场上的商品房想都没想过。他认为自己应该够条件申请了,但很遗憾。
竹林村居委会郑主任向《证券导报》记者介绍,竹林村680户居民,其中低保户50户,危房35户,人均5平方米以下的居民更是不计其数,每年申请解困房的至少50户。但每批解困房仅仅分给该居委会1-2套房,居委会只能先解决最困难的家庭。
附近的义兴村居委会也认为解困房指标分配太少。
据记者了解,海口市2002年对满足申请解困房的居民摸底,共计5683户(不包括琼山合并后的数字)。但2002年以来完工的解困房仅659套,其中还有不少指标并未分配给特困居民。海口市解困房建设任重道远。
全文2.9千字,阅读预计需要10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