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质量控制应先了解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是衡量审计工作符合审计标准的程度,包括人员的质量、工作的质量、审计结果(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质量控制只有紧紧围绕审计质量各要素进行,才能保证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制定的合理性和运行的有效性。
一、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
1.主观认识模糊、意识不强,实际操作方法单一。主观认识上表现在:
(1)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职能认识模糊,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查问题、找毛病,内部审计机构就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忽视了内部审计监督、服务、管理的职能,限制了审计工作的开展。
(2)无竞争对手、思想松懈。由于内部审计的对象决定了审计机构独享审计权,审计机构不用担心竞争对手和业务来源,缺乏应有的竞争力,而更多的关心审计任务的完成、上级领导的态度,对建立健全内部质量控制缺乏热情。
(3)企业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使内部审计人员对一些违纪违规行为视而不见;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内部审计人员不愿深入细查;领导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审计的时效、范围使审计人员不敢违背;众多理由使得审计人员在质量控制上意识不强。
(4)对潜在风险认识不足。求数量、抢时间、搞突击,在质量控制上下功夫不够。主要表现在:对审计中出现耗时、耗费的具体项目不愿深查,对不清楚的业务避重就轻,对获取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分析不透,处理问题上更多地依赖专业判断或个人偏好。
实际操作中表现在:一是重视专业胜任能力,对职业道德重视不够。在工作委派上考虑较多的是专业胜任能力,对审计人员及助理人员的独立性及职业道德考虑较少;在培训中注重业务,对职业道德教育抓得不够。二是对指导、监督、复核不重视:缺乏对审计执行情况及其结果适时进行监督和检查;未建立分级督导、复核制度,对所聘用的助理人员事前没进行必要的培训,甚至未编制审计计划以传达审计指导意见;在具体项目审计过程中重操作,轻督导,往往在出了问题时才予以督查;审计报告阶段对工作底稿未实行多级复核。
2.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审计人员财会知识不熟练,对新的会计准则理解不透彻,对新的问题拿不准;对法律法规不熟悉,对经济合同理解片面,对相关税收政策吃不准,抓不住;对审计理论不求甚解等,在审计实践中碰到问题时,存在回避现象,靠现学现用或靠经验审计很多内部审计人员来自财会队伍,专业单一,后续教育跟不上,缺乏必要的审计理论。知识结构不合理,有的只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难以发现深层次问题。编制的工作底稿不规范、收集的审计证据不充分、专业判断不合理、审计建议可操作性不强;加大了审计风险,降低了审计质量。
3.机构设置不合理、制度不健全。当前,国有企业在改制、改组过程中,有的内部审计机构被撤销,有的被弱化,有的把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合并综合办公,归企业总会计师或财务主管分管,或由企业的财务部门负责人兼任内审部门的领导。专业人员配备不全,在审计实务中大量依靠助理人员实施,造成内审机构及其人员工作独立性不强,限制了审计工作的开展,难以保证审计质量。
质量控制是全员、全过程的管理活动,要求审计中的每个环节、每个人、每项工作必须为其他人员的工作质量提供保障,而不是孤立的。目前,一些企业未根据实际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缺乏宏观指导,责任不清、奖罚不明,操作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大。
4.缺乏质量控制评价体系。企业自身缺乏科学的、量化的评价审计质量的标准,在一些企业中就没有评价标准,而是以业务量的多少、查处问题的多少来衡量其质量的高低;上级部门对下级的考核评价指标单一且实施考核监督较少;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缺乏推动力。
二、搞好审计质量控制的途径
1.完善机构设置是搞好质量控制的前提条件。没有完善的机构,质量控制将无从谈起。因此,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完善管理体制,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强化督导力量,把素质好、业务精、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审计岗位上。
2.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基本保证。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使审计质量提高的总体要求,要有高质量的审计就必须有高质量的审计人才。审计人员必须恪守审计职业道德,依法审计,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并保持严谨、负责的职业态度;具体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1)加大培训力度。审计工作的对象之一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随着我国加入WTO,各种会计准则相应出台并不断变化,各种税收政策不断适时调整,审计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变革。因此,要科学、合理地把审计工作与培训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安排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促进审计人员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提高业务能力。(2)大力提倡自学。内部审计不能仅为完成任务而疲于奔命,应鼓励审计人员提高自学意识,是提高审计人员层次的重要途径,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参加职称考试或CPA等资格考试,使自己在不断学习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进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3)及时交流和讨论。项目实施的计划阶段,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多对实施项目的具体目标、需要获取哪些重要证据、如何获取证据及证据的证明力等进行讨论;实施阶段,多对审计证据与认定的关系及专业判断作讨论;报告阶段,多对审计意见及建议作讨论。通过交流和讨论,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使审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审计工作方法,可以及时获取一些间接知识,有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可使审计证据更经济、适当,审计报告更具说服力和审计建议更具可操作性。
3.从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上遏制审计质量滑坡。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建立健全各项审计制度,加快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1)全面质量控制制度是搞好质量控制的根本。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委派、督导、咨询、业务承接、监控等。制定全面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要使其有效且切合实际。首先要考虑人员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工作的委派要与其实际能力相适应,做到任务具体、职责明确,用规章制度规范和管理工作;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并采取措施保证各项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奖罚分明。确保所有审计工作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2)项目质量控制制度是搞好质量控制的关键。审计人员要在执行全面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中适用于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程序;督导人员应当在考虑助理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等情况下,合理确定对其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复核的方式及程度。对每一个业务项目都必须从头严抓,按操作程序做好每一步,在实施过程中要及时传达指导意见,监督审计全过程,了解出现的重要会计和审计问题并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同时,严格执行复核制度,任何一级都要具体明确复核内容和承担相应的责任,层层把关,确保每一个项目的每一个环节自始至终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
4.进行审计全过程控制。(1)认真规划审计计划。周-密安排审前准备工作,做到科学、合理,全面考虑;审计方案要目标明确、内容详细、分工具体合理并与其专业胜任能力相适应;要使审计人员充分了解审计的目标、内容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确认资料间异常的关系和意外的波动,以便找出存在潜在风险的领域。项目负责人要对重要的会计问题、审计问题、重要的审计领域、重点的审计程序、确定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及时传达到每一位审计人员。(2)加强实施中的指导和监督。审计实施过程实际上是收集整理审计证据的过程,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实质和核心,不同的审计证据可以实现不同的审计目标,因此在审计实施中,要加强指导,促使审计人员以最经济、最合理的审计程序获取支持审计结论的审计证据。但不能因为审计证据的经济性或获取审计证据的难易程度作为减少审计程序的理由。督导人员应适时检查、指导,现场解决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分歧,确保审计程序按计划实施。对涉及到的新问题或审计人员拿不准的问题,可以查阅资料、向专家咨询,也可以通过开会讨论,使新问题充分显现,使审计证据能充分支持对审计事项的认定。(3)强化工作底稿及审计报告的复核。一张工作底稿通常由一人完成,编制者对有关资料的引用、对有关事项的判断、对审计结论的确定、对会计数据的加计复算都可能出现误差,因此,审计外勤工作完成后,应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多层次的复核;对审计报告的措辞、发表的意见及有关审计建议的可操作性要由审计部门负责人作最后重点把握,一字一句斟酌,以减少或消除人为的审计误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审计报告能真实地反映被审单位的实际状况。
5.建立质量评价体系,督促审计质量提高。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业务质量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是督促审计质量健康发展的动力之一;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应从两方面着手:(1)定性方面。依据全面质量控制内容,分项实施评价与考核。机构的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人员培训及督导、复核等是否根据企业实际得到建立和完善作为全面质量考核内容。针对具体项目着重从以下方面考核:审计计划是否明确了重要会计问题和重点审计领域,分工是否合理,工作底稿是否规范,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是否适当,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审计判断是否有理有据,审计结论是否恰当,审计建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审计报告及审计决定是否准确、及时,是否督促被审计单位按时进行了整改。(2)定量方面。先根据定性方面的内容分别以百分制判分,确定每一项所得分数,再将各项目分别赋予权重并使项目权重合计等于1,用各项目所得分值分别乘以该项目所赋予的权重,即可得到质量考核应得分数。最后根据考核标准认定审计质量的高低。
总之,要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必须充分把握内部审计是立足企业内部管理、为企业服务这一宗旨。提高认识,量力而行,突出重点,不断改进审计方法;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和规范审计工作程序。
全文4.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1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