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拍有点冷,买家对书画拍卖的“连根”效应兴趣大减,转而投资“学术型”书画。“学术型”书画成为清冷中的一抹亮色。■“连根”效应退去虚火据沪上某著名拍卖公司艺术品部的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艺术品天价的虚火势头正逐渐呈下行趋势。“为何会出现价格虚火?这与画廊或拍卖公司的包装无关,而纯粹是‘连根’效应。所谓‘连根’效应,就是指当某一位艺术家在大红大紫之后,其徒子徒孙都跟着‘沾光’,就是你不去包装他,买家自己也会出高价去购买他们的作品。年复日久,他们的价格也就愈加升温。”这位负责人说。据他透露,在2000年的一次书画拍卖会上,该公司将某画派代表人物的一幅书画拍到了每平方尺90余万元。“这个价格在当时是相当高的,在拍卖该画家作品之前,该画派的作品价格一直很低,且多为私下交易。那次拍卖成功后,该画家一炮走红。如今,他的画作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了当时的价格。”这位负责人说。同时,自该画家作品创下天价之后,其所在画派的画家也跟着“沾光”,价格一出场就是高价,而且随着拍卖场次的增加价格扶摇直上。他记得,后来该画派一位后生画家的作品也拍到了每平方尺2.2万元。他们当时定的起拍价每平方尺才2000元,而且还担心定价过高流标。事后,买家告诉他们,他看中的就是该画派某代表人物的名气,因为该后生画家是他的学生,因而认为竞买的标的价格一定会跟着他上升。这就是典型的“连根”效应。像这样的情况,在艺术品拍卖特别是书画拍卖中是家常便饭的事。■买家转捧“学术型”“在艺术品拍卖界,‘连根’效应的确很普遍,但那些都逐渐成为过眼云烟。因为现在的买家对艺术品的竞买已经逐渐看清了其‘庐山真面目’。哪些可以出手,哪些不能出手,我们自己心里已经有了‘底’,现在理性多了。”一位姓杨的大买家对笔者说。他表示,有相当一部分艺术品都绝非上乘之作。“这两年,拍卖场上出现的艺术品特别是书画类作品,有九成以上比较平庸,这些作品质量粗糙,除了用于一般的投资、收藏外,价值并不大;只有小部分作品质量上乘,不仅可以用作收藏、投资,还可以用于学术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因此,‘学术型’作品是我现在的投资目标。前些年,由于艺术知识的欠缺,买了许多平庸之作,但现在不会了。”这位买家说。另一位王姓买家也认为,现在竞买艺术品更注重于“学术型”,因为只有“学术型”的作品才具有永盛不衰的收藏和投资价值。“现在我们竞拍艺术品,主要看两个标准:首先是看作品有无学术研究价值,只要有研究价值的,我们就会出手;其次在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前提下,看该作品的市场实际价格。也就是说,其价格要跟‘价值身份’匹配。具有高学术型的作品价值才高,只具一般性研究或是没有新的学术价值的作品,价格自然要低些。”这位买家说。此外,一些拍卖公司也反映,如今的拍卖场,只要稍稍具有一点学术价值的艺术品,其拍卖效果都很理想,几乎没有流标的机会。而那些打“擦边球”的作品,拍卖情况正每况愈下。■减少拍品精益求精面对买家的“挑剔”,拍企也开始调整步调。由于前一阶段受市场利好的影响,各大拍卖公司纷纷举办艺术品拍卖会,而大量的拍卖场次无疑降低了拍品的质量,重量级的拍品越来越少。如此缺乏亮点的拍卖会,自然影响了人气和拍卖成交率。如油画和中国书画因缺乏重量级拍品,超过2000万元的书画没有出现;油画虽整体表现强劲,成交率高达80%-90%,但高价拍品稀少,远不像去年出现的《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和《珍妮小姐画像》两件上千万的油画。中国书画鱼龙混杂的现象依旧较为突出,除了个别属高仿外,绝大多数为中低仿,而且标价不菲,如此蒙骗买家,除了新入场的“冤大头”外,等待它们的自然只有流拍的命运。对此,一位拍卖公司的负责人表示,由于春拍结果不太理想,因此,很多拍卖公司目前都放弃了夏拍,目的就是想严把拍品质量关,希望能在秋拍上力争做到高、精、新。因为如果拍卖场次太多,在拍品质量不高,成交量也低的情况下,对拍卖公司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相反,拍卖会次数减少,拍品质量提高,人气和成交率才会上升。
全文1.6千字,阅读预计需要6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