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制的实践充分说明,国有企业改制的目的是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造福职工,最终要让职工共享发展成果。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工会要理清思路,积极作为,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发挥有效的监督协调作用。
坚定不移地坚持工会积极作为
工会在企业改革面前积极作为,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当不遗余力、全力以赴。要发挥四个作用:改革改制工作的支持监督作用,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作用,职工利益表达者维护者作用,民主程序的把关作用。要把全过程参与、全面协调、全员监督作为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在三个方面积极作为:一是吃透精神,宣传和出台政策。工会干部对各类政策要先学一步,出台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严格民主程序发挥工会作用的政策文件,规定职代会前、职代会中和职代会之后民主程序和工会应发挥的作用。二是搞好调研,积极参与。建立调研制度、改制工作例会制度、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制度和单位包干责任制,目的是全面掌握职工的意见要求,掌握第一手资料,分析各种利益矛盾的焦点难点。三是把关民主程序,搞好公开。改制政策、改制方案、程序步骤、职工安置方案、工资储备基金、选择投资者、经济补偿、社会保险、资产处置(含债权债务)、股权分配“十项”重大事项全面、全过程、全员向职工公开,接受监督。我们体会,工会参与改制要唱好“三部曲”:改制前,加强改革改制目的意义和政策的宣传引导,向职工交底;改制中,关注职工利益诉求,解决好职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确保职工队伍稳定;改制后,关注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管理机制完善,关注企业劳动关系发展,确保企业健康发展。工会积极作为的关键在于参与改制全过程,在参与中体现作用,要有主动意识,超前参与;要高层运作,组织参与;要增强力度,影响和制定政策;要完善工作程序,设置关键环节,把关监督。
坚定不移地严格履行民主程序,坚持职代会大多数代表通过
改制的对象不是职工,是国有资产的调整重组,但是涉及职工身份置换、经济补偿、投资入股等个人重大利益。因此,要尊重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选择权,让职工参与到每一个步骤中来,尊重历史,把握现在,谋划未来。在民主程序上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对职工代表全员培训。通过面对面讲解和答疑释惑,知晓改制政策和职代会民主程序。二是坚持改制方案预告预审。改制方案、职工安置方案、资产处置方案、履行民主程序方案等草案,在职代会召开前向上级工会预报预审。三是坚持充分讨论。提前7~10天,把改制方案、职工安置方案发到每名职工代表手中,充分讨论修改,使职工认可,并预投票。四是坚持赞成票达到全体职工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方为高于职代会条例的规定,充分体现大多数职工的意愿。五是坚持无记名投票表决。
坚定不移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工会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在利益调整过程中工会应当坚定不移地站在职工一方,把职工的事情办好,维护好职工的切身利益。抓住职工利益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一是妥善分流安置职工。针对遗留问题,找准普遍共性问题与党政领导沟通,协商解决方案。利用主业发展时机,尽量多接受富余人员。针对女职工安置困难,下达安置指标,争取多腾出一些岗位。还要主动沟通,上门推介,争取安置顺利。二是指导劳动合同变更。职工利益诉求不尽相同,有的留恋国有职工身份,不愿进入改制企业;有的愿意与改制企业签订长期劳动合同;也有的愿意拿到经济补偿金后,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自谋出路。改制政策要给不同职工都有出路,把选择权交给职工个人。三是选好首届经营者。把民主推荐首届经营者作为改制政策规定,在职工代表大会上对经营者民主测评和民主评议,以此作为推荐经营者的重要依据,确保推荐出职工信任的“领路人”。同时,在职代会上选举职工董事、职工监事,按照法定程序进入“两会”。四是做好职工入股事宜。按照“入股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规范职工持股,基本满足职工持股愿望,形成合理的股权结构。五是保证职工补偿金及时到位。争取职工补偿金一次性兑现。条件不具备的,与职工签订连本付息分期还款协议,并办理公证,保证职工既得利益。
坚定不移地促进发展维护稳定
针对改制企业所有制结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变化,坚持指导思想上三个“变与不变”:企业劳动关系、利益格局发生了变化,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不能变;企业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工会地位作用不能变;企业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强化工会职能不能变。关键是改制后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从制度上落实依靠职工办企业。一是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以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建立规范的集体合同制度,实现经营者与职工共谋发展。二是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坚持工会组织不变、级别不降、人员不减、经费不少,保证工会组织正常开展工作。三是落实职工劳动权益,尊重职工主体地位,调动职工积极性。经营者要注重听取各方面意见,落实职代会制度,把调动职工积极性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保持企业良好的发展势头。
全文2.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