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刑事诉讼法规定程序拘捕的人,事后决定撤销案件、不起诉或者判决宣告无罪终止追究刑事责任的,是否应给予国家赔偿?22日再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国家赔偿法修正案草案对此规定,判决宣告无罪的被拘留逮捕者可获国家赔偿。
自从1994年公布实施以来,《国家赔偿法》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有如一个咿呀学语的婴儿,在岁月的洗礼下逐渐走向成熟与理性。正因为背负着太多的期待与渴求,《国家赔偿法》才会几易其稿,多次修缮。从被人戏称为国家不赔法到如今的程序合法也需赔,这一法规正在变得越来越完备与人性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已经进入了不惑之境,《国家赔偿法》还需要继续发育成长。
作为一个公权运行尚待规范的国家,《国家赔偿法》犹如公民权利的最后一道保障。虽然《国家赔偿法》往往意味着迟到的正义,但这总比暗无天日要好。这一法规的颁布与执行,是检验一个国家民主法制层级的试金石,它彰显的是整个社会对于公平正义的渴求与坚守。出台《国家赔偿法》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保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则希冀于借此规范行政司法机关的执法行为。
从法理上来讲,国家是个抽象的集合概念。西塞罗那的《共和国》中说道:国家乃人民之事业,而人民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国家赔偿也许本身便是一种无奈的隐喻:因为国家不是具体的行为主体,真正做出行政司法行为的是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所谓的国家赔偿其实就是全民赔偿,让我们老百姓为少数人的错误行为埋单。实施国家赔偿更像是出于道义上的考虑,而与担责无关。
今年年初的蒙自民警开枪杀人案便是一例典型的全民受罚案例。吉忠春在非公务时间,因为个人琐事而将他人枪杀。案发后,蒙自县公安局向受害人家庭支付了55万元的巨额赔偿。虽然公安局辩称钱款是结余的办公经费,但依然无法改变这55万缘于老百姓口袋的事实。作奸犯科者是吉忠春,最终挨板子的却是全体民众。
如果行政司法人员因为玩忽职守等原因作出错误行为,而每每以国家赔偿作为替罪羊,自身则毫无无损,那国家赔偿法便失去了纠偏警示的功效。希望新的国家赔偿法在审定之时,能够强化相关细则,让那些无理由的赔偿少些。
全文877个字,阅读预计需要3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