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及其近亲属和医疗机构之间发生医疗事故的民事责任争议解决方式包括协商、调解和诉讼。患者和医疗机构可以先进行协商,如果协商不成,患者可以向医疗卫生行政机关申请调解。如果调解仍然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患者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患者及其近亲属和医疗机构之间发生医疗事故的民事责任争议解决方式:可以先与医疗机构进行协商,如果协商不成,患者和医疗机构可以向医疗卫生行政机关申请调解。如果调解仍然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患者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医 疗 事 故 处 理 方 式
医疗事故处理方式的法律分析:
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为及时处理医疗事故,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事故处理制度,并规定医疗事故处理程序。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提出医疗事故处理意见,并按照下列方式处理:
(一)患者及其近亲属或者有关组织认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侵犯其人身、财产权益的,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或者有关组织可以向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投诉,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调查处理。
(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医疗事故的,由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赔偿损失;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三)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由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罚;造成患者死亡或者重度残疾的,由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处理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裁决。
(四)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医疗事故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赔偿损失;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1. 拒绝或者拒绝按照规定报告;
2. 拒绝或者拒绝按照规定提取的医疗费用;
3. 拒绝或者拒绝按照规定转送患者;
4. 拒绝或者拒绝按照规定进行医学检查或者病程记录;
5. 拒绝或者拒绝按照规定处理或者隔离患者。
因此,医疗事故处理方式应当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公正、公平地处理医疗事故,维护患者权益,保障医疗安全。
医疗事故处理需遵循法律法规,及时、公正、公平地处理,维护患者权益,保障医疗安全。患者及其近亲属和医疗机构之间发生医疗事故的民事责任争议解决方式有协商、调解和诉讼。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事故处理制度并规定程序。患者或其亲属或组织可向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投诉,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处理。若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医疗事故,由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罚;若造成患者死亡或重度残疾,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处理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裁决。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六条
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四十七条
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的,应当制作协议书。协议书应当载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和医疗事故的原因、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以及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等,并由双方当事人在协议书上签名。
第四十八条
已确定为医疗事故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请求,可以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
全文1.4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