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一审判决的上诉和抗诉案件,经审理认为原判决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足的,可以在查明事实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销原判,送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一些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可能会因身体或其他事故而死亡。被告人死亡的,其诉讼权利将丧失。被告人死亡的,应当裁定终止审判;能够确认无罪的,应当根据已查明的案件事实和证据,判决宣告被告人无罪。起诉指控事实清楚,证据真实充分,依法认定被告人罪名成立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案件部分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应当作出有罪或者无罪的判决;不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部分。
民事诉讼前被告死亡怎么办?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原告起诉时,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债务人死亡案件牵涉到继承人,受遗赠人、继承参与人、集体组织等。具体诉讼中适格的被告是谁,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原告起诉时,已经死亡的债务人不能列为被告。债务人死亡后,已丧失民事权利能力,丧失民事主体资格。起诉时,原告将死亡的债务人列为被告的,人民法院应依法通知原告变更适格的主体,原告拒绝变更的,依法裁定驳回原告的起诉。
(二)原告起诉时,遗产未分割的,数个继承人均应列为被告参加诉讼(放弃继承的除外)。被继承人死亡之时起到遗产分割前先对被继承人的债务进行全部清偿,如有剩余,继承人才能进行继承。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明确表示放弃继承的,不负担清偿被继承人所欠的债务,所以不能成为被告。
(三)原告起诉时,如果遗产分割结束,各继承人对被继承人债务清偿原则按其继承份额按比例清偿,所有参加分割遗产的继承人作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
(四)放弃继承的继承人对被继承人与其共同共有财产析产前,对共同共有财产中被继承人的遗产实施保管的,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其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五)债务人死亡后,虽有继承人、受遗赠人,但他们都放弃继承权、受遗赠权,或者没有继承人、受遗赠人。存有遗产的遗产保管人为被告。
(六)在诉讼期间,债务人死亡的,原告应当申请变更被告,如果原告不申请变更,法院应主动行使释明权,避免当事人的诉累,如果原告不变更,则应驳回起诉,让原告另行起诉。
也就是说,民事诉讼前被告死亡的,需要根据遗产的分割来进行划分,一般是以继承遗产的人为被告来进行诉讼。本文也分情况对哪些人可以充当被告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第二百四十一条
对第一审公诉案件,人民法院审理后,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作出判决、裁定:
(九)被告人死亡的,应当裁定终止审理;根据已查明的案件事实和认定的证据,能够确认无罪的,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无罪。
全文1.1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