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规则在对外贸易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体系当中也有比较系统的规定。反倾销立法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就现有的立法来看,比较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其中我国反倾销法关于国内产业的界定不详就是一个表现。本文具体研究了世界贸易组织《反倾销守则》关于国内产业的界定,比较了我国反倾销法关于国内产业的界定,并就我国反倾销立法完善对国内产业的界定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反倾销国内产业反倾销守则
一、反倾销法对国内产业予以界定的必要性
所谓倾销,简单地说,就是指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产品的行为。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法律文件的规定,如果在正常贸易过程中,某一产品从一国出口到另一国的出口价格低于该产品在出口国用于消费时的可比价格,也就是说,该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到另一国的商业当中,则出口该产品的商业行为就是倾销行为。倾销行为会对进口国国内的相关产业造成损害,因而成为国际贸易规则所反对的对象,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制订了反倾销法对倾销行为予以界定并加以制裁。
对倾销行为的制裁措施包括临时措施和终局措施。临时措施是指,当某产品的出口行为被进口国反倾销机构初裁认定存在倾销并给进口国生产同类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损害(损害包括造成实质性的损害、产生实质性损害的威胁或者对国内建立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的障碍三种情形,下同)时而采取的临时性的制裁,临时措施可以采取征收临时反倾销税的形式或者采取现金担保或者债券担保等形式。终局措施是指,当某产品的出口行为被进口国反倾销机构终裁认定存在倾销并给进口国生产同类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损害时而采取的终局性的制裁,终局措施主要是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的形式。
无论是临时措施还是终局措施,反倾销措施的采取都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存在倾销行为;存在损害;倾销行为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里所说的损害是指倾销行为对进口国生产同类产品的国内生产商所造成的损害,也就是对进口国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正因为反倾销措施的采取必须以损害的存在为前提,所以反倾销法对国内产业予以界定的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反倾销法对国内产业的范围界定得适当与否对于反倾销法能否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国内产业的范围界定的过宽的话对于出口国的生产商往往显得不公平,反倾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就带有贸易保护主义的色彩;而如果国内产业的范围界定的过窄的话则往往不足以制止倾销行为,不能对进口国生产同类产品的国内产业予以有效的保护。当然,情况也会相反,即国内产业的范围界定的过宽的话则不足以制止倾销行为,不能对进口国生产同类产品的国内产业予以有效的保护,而国内产业的范围界定的过窄的话则对于出口国的生产商显得不公平。从这方面来说,反倾销法不仅要对国内产业予以界定,而且必须予以恰当的界定。
二、《反倾销守则》对国内产业的界定
反倾销问题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早期文件中已有体现。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当中,关于反倾销的规定比较新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4》(Generalagreementontariffsandtrade1994)第六条的规定,这一条对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的征收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另外一个是《关于履行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六条的协议》(Agreementonimplementationofarticlesixofgeneralagreementontariffsandtrade1994,文中简称《反倾销守则》)。《反倾销守则》是为落实《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4》第六条的规定而达成的一个协议,该协议对倾销的确定、损害的确定、临时措施、价格承诺、反倾销税的征收等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是目前比较完整、全面的一个关于倾销与反倾销问题的国际条约。
全文1.5千字,阅读预计需要6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