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中国内产业的认定:现状、不足与完善
时间:2023-06-12 15:30:53 121人看过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国内产业的认定是反倾销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尽管中国的相关立法和实践已较为完善,但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缺乏合格生产者的认定标准;第二,缺乏是否排除关联当事方的具体标准;第三,地区产业例外的规定过于简单。中国有必要借鉴WTO《反倾销协定》、美国等WTO成员方的相关立法和实践进行完善。

反倾销法意义上的损害是对进口国生产同类产品的国内产业所造成的损害。因此,在认定同类产品之后,调查机关需进一步认定国内产业的范围。那么如何认定国内产业?国内产业是否应包括所有的国内生产者?哪些生产者可以包括在国内产业之内?哪些国内生产者必须排除在国内产业之外中国的相关立法和实践如何?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完善?本文拟结合WTO《反倾销协定》、美国等WTO成员方的立法及实践,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一、国内产业的定义WTO《反倾销协定》第4.1条规定,“就本协定而言,国内产业一词应解释为指同类产品的国内生产者全体,或指总产量构成同类产品国内总产量一个主要部分(amajorproportion)的国内生产者”。

1对于何谓“一个主要部分”,《反倾销协定》对此并没作出相应解释。不过,在2003年的“阿根廷对巴西家禽征收反倾销税案”中,

2专家组指出:第4.1条并未将国内产业认定为构成国内全部产量的“主要部分”(themajorproportion),而是认定为构成国内全部产量的“一个主要部分”(amajorproportion)。这表明在全部的国内生产者中,可以存在多个主要部分。在存在多个主要部分的情况下,每个单独的主要部分并不必然超过50%的份额。因此,第4.1条并未要求成员方将国内产业认定为总产量超过全部国内产量50%份额的国内生产者。相反,把国内产业解释为产量占全部国内产量重大份额的国内生产者是可以的。

3中国《反倾销条例》的规定与《反倾销协定》大致相同。《反倾销条例》第11条规定,“国内产业是指国内同类产品的全部生产者,或者其总产量占国内同类产品全部总产量的主要部分的生产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第11条中使用了“主要部分”而非WTO《反倾销协定》使用“一个主要部分”,这是否表明《反倾销条例》要求将国内产业认定为总产量超过全部国内产量50%份额的国内生产者呢?笔者以为,情况并不必然如此,原因如下:

第一,《反倾销协定》使用的是“amajorproportion”,但商务部的译本将其翻译为“主要部分”,而非“一个主要部分”,4虽然这样翻译可能不太妥当,但可以肯定的说,《反倾销条例》第11条中的“主要部分”一词实际上对应的就是《反倾销协定》所使用的“amajorproportion”,而非“themajorproportion”。

全文1.1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

继续阅读
本地专业对口律师
北京
#产品 最新知识
针对反倾销中国内产业的认定:现状、不足与完善您还没弄清楚,直接和律师在线沟通获得更多帮助

1对1在线咨询

8秒前,138***54用户咨询成功
马上提问
针对反倾销中国内产业的认定:现状、不足与完善您还没弄清楚,在线问专业律师,让律师告诉您快速方案吧
  • 章法律师

    章法律师

    律所主任

    评分:5.0

    服务人数:487

    在线咨询
  • 张丽丽律师

    张丽丽律师

    专职律师

    评分:5.0

    服务人数:343

    在线咨询
  • 张神兵律师

    张神兵律师

    合伙人

    评分:5.0

    服务人数:590

    在线咨询
内容已经到底了,还没找到答案?
在线问问律师吧,最快3分钟内有答案!
11,079 位律师在线 累计服务 3,700万 人次
立即提问

他们的问题正在被解答:

朋友欠钱不还怎么办,联系不上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