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普通中年妇女,竟在短短5年时间内向50名受害人非法集资5亿多元,最终造成2.2亿余元集资款无法偿还。6月16日,陈少雅被浙江省温州市人民检察院以集资诈骗罪依法提起公诉,等待她的将是法律的公正裁决。
风云人物褪去光环
陈少雅在乐清市柳市镇可谓明星人物,也是众多乡邻心目中的财富源泉。只要将钱交到她的手中,就能每月享用高额利息的回报,不费吹灰之力获取甚至比起早贪黑做生意更高的利润。
表面上,她在广州从事低压电器生意,在徐州开设数码商场,在乐清经营担保公司,在江苏宿迁开发房地产,在乐清、上海、广州等地持有多处房产,借款给她的人无一不对她的雄厚财力深信不疑。
据说,她坐飞机抵达温州,就会有人在机场等候迎接,有人烧好饭菜争相请她吃饭,有人提前帮她将房屋打扫干净
其实,自2003年起至2008年止,她所做的那些生意全是幌子。她以月息3分至1.5角为诱饵,拆西墙补东墙,以下笔借款还上笔借款,直到资金链破裂的那一天。
2008年4月,几名受害人发现陈少雅关闭手机,人也不知去向,已不能及时还款,便向公安机关报案,陈少雅盘根错节的资金链条随之陆续曝光。
对法律无知成为借口
归案后,陈少雅反复强调:就是因为当初太无知,不懂法律,才导致这样的结果。她一直辩解,自己至始至终都是在做银杯生意,从上家高息借钱再以更高息借给下家,赚取利差。可是又有哪个下家可以承受得起这样高得离谱的利息呢?
陈少雅说,自己在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间,曾借给一个在徐州开商场的老板4221万元,正是该老板一直拖欠还款,导致她越借越多,在非法集资的路上越走越远。
据了解,这笔借款确实存在,但该老板已于2007年11月和陈少雅达成还款协议,拿出1.2亿元予以结算。显然,陈少雅在这笔借款中净赚7800余万元。
但是,对于陈少雅的众多受害人来说,却无缘享受类似的收益。至本案案发,他们不仅原本预计的丰厚利息了无踪影,甚至连自己的本金也没了着落。
在将之前支付的利息抵扣本金后,陈少雅仍有2.2亿余元的资金亏空,无法说清合理去向。这笔巨额亏空最终分摊到每位借款者的头上,或将成为他们永远挥之不去的梦魇。
据悉,在陈少雅的众多受害人当中,损失最大的徐某,前后借款总额达5725万元,其中2600万元至今无法要回,损失最小的一名受害人也有10万元无法要回。
准时付息成招牌
陈少雅说,她是从2002年起尝到做银杯生意的甜头的。当她将自有资金以每月一分的利息借给别人时,很快意识到,这是一条发财捷径,于是在2003年迅速投身其中,走上非法集资、疯狂敛财的道路。
虽然同时还在经营着东莞的电控设备生意,但陈少雅的主要精力已经转移到了非法集资上面,每月要数次飞回温州,处理集资事务。2007年至2008年是她非法集资的高峰期,1年多时间共集资4亿多元。
我对利息的支付从来都是非常硬气的。陈少雅说,为了维持在受害人心目中财大气粗的形象,在资金腾挪过程中,每笔借款的时间她都记得一清二楚,到期后马上支付利息,从不拖欠。
陈少雅的付息方式大多为银行汇款,付息以后就把旧的借条撕掉,再打一张新的借条,从而在乐清地下金融市场维持良好的信用,也保证了新旧客户络绎不绝。
高额利息、准时付款,这对借款人而言无疑是难以抗拒的诱惑。2007年2月,陈少雅的一名受害人包某第一次借款给她时,数额仅是58万元,但此后却一发不可收拾,到该年9月,借款总额已经达到2688万元,至今仍有1716万元无法偿还。
扎台型大肆挥霍
从2003年我向别人借款做银杯生意,我所购买的房产、轿车,都已经是盘上的钞票,基本上是借款了。虽然陈少雅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资金来源,但为了扎台型撑住自己的形象,她选择了购买贵重物品来装点门面。
2006年12月至2007年7月短短8个月,陈少雅就购买了3辆轿车,其中包括一辆宝马与一辆奔驰。2007年,她叫一位朋友从外国给她带回一只价值5万余元的香奈儿手表与4支总价值23万余元的VTO手机,一次性付款28.6万元。
事实上,在购买这些贵重物品的同时,她已经欠下上亿元的巨额借款,几乎时时刻刻为抬住空棺材,防止资金链破裂而疲于奔命。
2009年10月14日,陈少雅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其财产2419.28万余元被公安机关追缴,并由政府相关机构按比例清退给受害人。
在看守所,陈少雅痛哭流涕地说:我对不起借款给我的人,老公和子女也被我害了!
但对于众多因此案陷入困境的受害人———乃至她的亲人来说,她的忏悔来得太晚了。
全文1.8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