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文字讨论了精神疾病和犯罪责任的关系。患有精神疾病且在犯罪时处于完全精神病状态的人不需承担刑事责任,但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则需要负刑事责任。故意杀人罪是实害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就应当立案追究刑事责任。
患有精神疾病且在犯罪时处于完全精神病状态的人,若其犯罪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则不需承担刑事责任。但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负刑事责任。故意杀人罪是实害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就应当立案追究刑事责任。
精神病人在犯故意杀人罪时是否负刑事责任?
在中国,精神病人在犯故意杀人罪时是否负刑事责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如果精神病人在犯罪时具有完全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那么他或她仍然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精神病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需要考虑其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如果精神病人在犯罪时具有完全的辨认和控制能力,那么他或她的行为就应当被视为犯罪行为,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然而,如果精神病人在犯罪时缺乏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那么他或她的行为就不能构成犯罪,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另外,我国对精神病人的治疗和康复工作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和投入。通过各种途径,如社区治疗、家庭护理和康复训练等,来帮助精神病人恢复健康,重新融入社会。因此,在判断精神病人在犯故意杀人罪时是否负刑事责任时,需要综合考虑其精神状况、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以及其背后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等情况。
总之,精神病人在犯故意杀人罪时是否负刑事责任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在司法实践中,需要保护精神病患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需要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精神病人在犯罪行为中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需要综合考虑其精神状况、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以及其背后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等情况。虽然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但在犯罪时具有完全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仍然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判断精神病人在犯故意杀人罪时是否负刑事责任,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刑法》第十八条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全文1.1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