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这些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什么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第二,为什么要规定这些基本前提?
第三,我国企业会计的准则是怎样规定的?
第四,就是如何理解各个基本前提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习时先要对这些问题做一般的了解,学到后边内容的时候要注意与这些问题的联系,以加深理解。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或者叫做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内容、范围、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之所以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是因为会计实务中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
例如核算范围有多广?经营范围有无限制?以及如何分期,计量基础是什么,币值是否稳定等等。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先要明确这些前提条件,因为有什么样的前提条件就有什么样的会计核算原则。按照国际贯例结合我国情况,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组织会计核算时,应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第一,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所反映的是一个特定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通俗讲,说为谁去作帐,这个谁就是主体。会计主体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提出会计主体概念,就是为了把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与其它会计主体以及投资者的经济业务划分开。当然,作为会计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具有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源;
(2)、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它活动;
(3)、实行独立核算,提供反映本主体经济情况的会计报表。
第二,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该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持续经营这个基本前提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这个持续经营是从会计主体这个基本前提引申出来的,就是会计主体确定以后,只有假定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或者行政事业单位是持续正常经营的,会计原则和会计程序才有可能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之上,不采用合并、破产清算的那套处理方法。这样才能保持会计信息处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教材里边举例说,只有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才区分为流动的和长期的;企业的资产才以历史成本计价而不以现行成本和清算价格计价;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会计分期,并为采用权责发生制奠定基础,那么这个问题将来我们学到后边大家注意跟这个基本前提的联系,以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第三,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离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帐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很明显这种基本前提又是从持续经营引申出来的,假定我们企业在工商局注册经营十年,我们不可能等十年完了以后,再去结算帐目编制会计报表,因此把这个整个经营过程,要划分为等距离的会计期间,那么什么是会计期间呢?就是指会计工作中为核算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预算执行情况所规定的起止日期。会计期间主要是确定会计年度,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法都规定了我国会计年度是自公历一月一日起到十二月三十一日止,我们学习这个问题,当然是一般的了解什么是会计分期,什么是会计期间,但是有了会计期间这个前提,才产生本期、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才能正确贯彻配比原则,这些问题在这个地方提到,但是还不太好理解,将来我们学到后边要注意跟这个的联系。
第四,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它单位的经营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它计量单位虽然也要使用但是不占主要的地位,这我们前边已经讲到了,因为会计主要是以货币计量综合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在我们企业管理里规定,会计核算应该以人民币作为记帐本位币,有外币收支的企业也选定某种外币做为记帐的本位币,但是编制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来反映,学习这个基本前提要注意一点,就是以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包含的币值稳定的假设,而实际上币值本身的价值是有可能变动的。将上述四种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综合起来就是会计要确定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和范围,采用货币为统一尺度,在持续经营条件下,选择恰当的会计方法对日常的经济业务记录、计算和反映,并按等距期间定期完整、及时、准确地编制出会计报表,这就构成了企业、单位开展会计工作、组织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和理论基础。
全文1.7千字,阅读预计需要6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