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打假”迷局
时间:2023-06-07 18:01:55 216人看过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中国打假至今已走过十几个春秋,应该说打假行动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消费者权益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是无可置疑的。但在一年一度的中国打假盛会三·一五消费者权益日即将来临之际,来自宝洁(中国)有限公司的一份调查报告却令人感觉颇有几分沉重。

宝洁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宝洁在中国最担心的不是品牌竞争,而是日益猖獗的造假狂潮。据统计,二00二年宝洁共为假冒商品损失一点五亿美元,其各项产品的平均假冒率高达百分之十五。

据称,宝洁自一九九一年开始打假,打假投入由开始的几百万人民币到现在的几千万人民币越来越大,但其并未明显感觉到问题的改善与好转。

有此感受的企业绝非宝洁一家企业,劣币驱除良币这一经济现象在商品领域的演绎依然继续。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中国造假现象与以往相比还呈现出几个新趋势。

其一,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组织正向集团化、组织化、专业化转变;其二是造假者与时俱进,造假设备愈来愈先进;其三,造假组织正由以往的造假胜地——东南沿海向中部和西部转移;其四是一些造假者同跨国或跨境制售假集团相互勾结,假冒出口的问题日趋严重。

正是带着对这种打假共造假齐飞现象的困惑,记者采访了中国数位经济界和法律界权威学者。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陈所长显然对消费者在打假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深信不疑。他说,消费者是假冒商品的最直接受害者,是造假者的天敌,而商家、政府官员、中消协的领导、媒体皆可能被造假者所收买,因此只有当消费者的主体意识真正普遍觉醒并付诸行动才能令造假者无处藏身。

同时,陈所长认为,在市场环境下消费者的合法利益理应得到最大呵护,以王X为代表的个人知假买假行为由于在事实上打击了造假者并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理应得到肯定。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刘博士对打假的态度更为激烈,他主张打假必用重典。鉴于目前对造假者追究刑事责任的标准太高和对造假实际造成损害的取证困难,刘俊海认为应对造假组织普遍追究刑事责任。对于这剂猛药能否服下去,刘俊海认为需要律师事务所、公安机关、检查机关和法院的通力协作。

毫无疑问,中国打假是应是一个系统社会工程,作为市场经济秩序维护者的政府责无旁贷,并理应通过行政、法律手段严惩打假。但正如陈所长所说,问题在于政府不是造假行为的直接受害者,同遭受损害的消费者和企业相比,具有一种天然的打假惰性,因此打假的主体尤其是启动打假程序的主体不可能由政府来承担。

那么这种责任只能主要由企业和消费者来承担吗?每个企业和消费者会有那么的精力去从事打假事业吗?

至于普通消费者,在面对造假者及其背后的利益集团时,明显处于下风,他为维护自己的权利而进行的斗争到底胜算几许?这也是百姓往往只有当人身、房产、汽车等重大利益遭受损害时才会去告状。

再追问一句,消费者难道真的是造假者的天敌吗?未必,有时候消费者和造假者存在同盟关系,不然的话,假冒名牌服装、盗版光盘怎会屡禁不止呢?

面对造假问题的严重究竟怎么办?中国打假未来的道路如何走?看来需要整个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全文1.2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

继续阅读
扩展阅读
  • 打假
    打假主要表现为政府打假、消费者打假和企业打假。打假是伴随制贩假而生的。制贩假的存在,源于暴利诱使,法制漏洞,政府无为,企业乏力,消费者趋向五方面原因。 制贩假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提升产品竞争力;消费者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
    更新时间:2024-01-26 14:00:08
查看打假相关全部词条
本地专业对口律师
北京
#打假 最新知识
针对透视中国“打假”迷局您还没弄清楚,直接和律师在线沟通获得更多帮助

1对1在线咨询

8秒前,138***54用户咨询成功
马上提问
针对透视中国“打假”迷局您还没弄清楚,在线问专业律师,让律师告诉您快速方案吧
  • 章法律师

    章法律师

    律所主任

    评分:5.0

    服务人数:487

    在线咨询
  • 张丽丽律师

    张丽丽律师

    专职律师

    评分:5.0

    服务人数:343

    在线咨询
  • 张神兵律师

    张神兵律师

    合伙人

    评分:5.0

    服务人数:590

    在线咨询
内容已经到底了,还没找到答案?
在线问问律师吧,最快3分钟内有答案!
11,079 位律师在线 累计服务 3,700万 人次
立即提问

他们的问题正在被解答:

朋友欠钱不还怎么办,联系不上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