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可称是中国理财产品市场的元年。
2004年以前,老百姓手头的闲置资金的主要流向仍是银行储蓄存款,其中一部分比较新潮的人开始涉足国债和股市,但对大部分人而言,银行只是存款和取款的去处,对银行理财产品基本上全无概念。但是,随着投资理财理念的开始普及,用钱生钱的想法开始在更多人心里蠢蠢欲动,中国的投资理财市场急需更丰富、更多元的方式来填充壮大。
推荐阅读华夏系基金"独门"重仓股曝光上市公司进入中报密集披露期,而华夏基金"独门"重仓股也就此曝光;即是该股前十大...·索罗斯押注黄金·买股票买基三步走·史上最牛空姐曝光·变身财女三大秘诀·刘易斯拐点何时现·追击主升浪的技巧·买入股票八项注意·基金如何投资六问·盘点曾被骗财明星·杜啦啦如何做投资·信贷类理财产品淡出江湖?·农业股高烧不退淘宝廉价农业股·如何租到性价比高的房屋·6元买股票重组+季增1000%=稳赚·六类股民的最佳操盘策略全汇总·盘点全球最火辣富家女钱只是数字2004年2月2日,光大银行首开先河,发行了内地第一个外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A计划;当年10月,光大银行推出国内首个人民币理财产品——光大阳光理财B计划,一种收益比定期储蓄利率更高的理财方式出现在人们眼前。由此,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理财业务的大幕正式拉开。
在光大银行之后,招商、华夏、中信、民生、兴业等多家股份制银行纷纷跟进,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在稍晚时候开始推出各自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门槛从5000元到1万元不等,收益率从2.4%到3.1%不等,主要投资于央行票据和国债。
门槛的不断降低和收益率的差异化,使得人民币理财产品可以满足更多层次投资者的需求。虽然高息揽储和是否能保本保息的争论声仍在,但理财产品以相对安全、本金有保证、利息免税的特点尽显强势,百姓出于对银行的习惯性信任,纷纷将自己的储蓄资金转移至银行理财产品上。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各家银行争相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几乎所有产品一经面世都被抢购一空,理财产品一时洛阳纸贵。
快速发展固然可喜,但若不加以疏导规范,也容易流于泛滥。
2005年3月,银监会下发通知,除了强调产品收益率不能盲目攀比、明确风险提示这两方面要求外,还明确提出了人民币理财产品不能搭售存款。各家银行新推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应声而落,一年期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降至2.5%到2.9%之间。之后,银监会颁布的两部理财新规将银行理财产品的准入门槛大幅提高,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门槛提高到5万元以上。
监管层的物理降温,使得理财产品这块美味的鸡腿在2005年有些沦为鸡肋的味道。
除了监管层的管理,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造成银行间票据收益剧降,以及股市的持续不振,也是造成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逐渐低迷的重要因素。而过于单一的投资品种和太过简单的设计原理,更使得理财产品在热销之后成了无源之水。
事实证明,暂时的降温,对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长远发展不无裨益。静心修炼,而后厚积薄发,是各家商业银行在壮大理财产品市场的过程中应当做好的功课。
繁华背后的隐忧
经历了2005年后半程的欲振乏力,2006年的国内理财产品市场一转颓势,进入高速发展期。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在2006年的回暖,与良好的大形势是分不开的。2006年,随着中国彻底取消对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限制,理财产品的数量和种类进一步增长。2006年,国内中外资银行共推出345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和277款外汇理财产品,分别比2005年增长185%和59.31%。
与此同时,普通百姓的理财意识、理财愿望和理财需求已经越来越强烈,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的升温使得投资理财成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同时,在跑马圈地的冲动之后,各家银行意识到,只有潜心研究出更多更好的产品类型,才是在这个市场中分一杯羹的唯一出路。从2006年开始,各家银行纷纷推出类型繁多的产品类型,中外资商业银行推出的本外币理财产品新品层出不穷。与股票、股指、汇率、黄金、石油挂钩的外汇浮动收益保本型产品异军突起,强力挑战固定收益型产品原有的统治地位,俨然占据了理财产品市场的半壁河山。花样繁多、风险各异、期限灵活的人民币交叉货币型产品也开始出现,满足了投资者多元化的理财需求。
外资银行的鲶鱼效应更使得理财产品市场显得动力十足。随着中国市场的彻底放开,外资金融机构开始凭借自身的研发优势,迅速推出各种创新理财产品,在国内市场加快推出与黄金、石油、股票等重要资产挂钩的创新理财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繁荣的市场背后,却有重重隐忧。
首先,个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不足,多存在理财产品只赚不赔的认识误区。由于发展时间不长,大部分个人投资者对于理财产品普遍存在过于乐观的预期,认为此类产品即使无法获取收益,至少也可以收回本金。事实上,在2006年,大部分中资商业银行推出的与欧元汇率、黄金挂钩的理财产品基本以失败告终,体现了浮动收益型产品的较高市场风险。
其次,个人投资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双向沟通不良,在实际销售过程中,金融机构为增加销售额,普遍存在过分强调理财产品优点和夸大收益的倾向,对于产品的潜在风险以及违约金等方面介绍不够。
再次,我国分业经营的金融体系以及理财产品的雷同也制约了理财市场的发展。尽管理财产品品种丰富、数量繁多,但仍然存在产品同质化倾向,缺乏差异和个性,还不能完全满足投资者个性化需求。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金融机构由于时间较短,仍有些水土不服,推出的新品难言上佳。
全文2.2千字,阅读预计需要8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