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无因性的法律机能是什么
时间:2023-08-17 08:16:13 267人看过 来源:互联网

无因性原则使得持有票据的人当然成为票据权利人,其行使票据权利时,无需证明授受票据的原因,只以提示票据为要件。另一方面,票据债务人也不得以票据原因是违法的,或非法律义务,或存在有其他瑕疵为理由,对抗真正持票人。无因性原则之所以有这样的法律效果,在于它有使人的抗辩切断的法律机能。在民法上,债权发生转移,债务人的抗辩也随之转移而指向新的债权人。票据法上则不同。比如我国票据法第13条第1款就有“票据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出票人或者与持票人的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的规定,例如买主A把卖主B作为收款人,为支付货款而签发本票。A如果因为B不履行合同而解除合同,而B已把该票据转让给了善意第三人C,这种情况下,如果站在有因性的立场上,原因关系一解除,票据出票行为也就丧失了效力,A的票据债务得以免除。也就是A不仅对B,而且对C的票据金额支付义务均得以免除(与民法上的债权转让效果相同)。但是如果按无因性理论,A与B,B与C之间的原因关系各不相同,A对B的基于原因关系的抗辩,因票据转让给C而发生原因关系断裂,A对B的抗辩不得对C行使。即票据转移,票据债务人对其后手的抗辩并不转移而因票据的无因性切断。

英国学者施米托夫对票据无因性的机能有过一段形象的表述:“不容忽视,汇票自开始出现之日起,就是融资的一种手段。除即期汇票外,它实际上是一种信贷工具,由银行或金融机构作为受票人、付款人、背书人或持票人对汇票进行议付、贴现或承付。银行家们对于导致产生汇票的交易并不感兴趣。为购买羊毛、木材或无核小葡萄干而开出的汇票是否有对价关系,这对他们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对于处理票据的金融界人士来说,汇票究竟由卖方开出,还是由买方的担保人开出,同样也是无关紧要的。票据交易的典型特征是:它作为一种纯粹的金融交易,完全脱离了交易的最终目的,按它自己的是非曲直作出判断。对于银行家来说,重要的是考虑票据的形式是否得当。汇票票面必须有效,不应过期,并不得以不承兑或不付款为由而拒付。此外,汇票不仅仅在卖方——银行——买方这三者之间流通,银行本身也可作为汇票的背书人,在需要流动资金的时候,把它拿到贴现行议付。从受款人到最终的持票人,可能经过一系列的背书人。”

关于票据关系无因性否认的立法建议

(一)取消有因性条款《票据法》中规定的有关票据关系有因性———基础关系内容———的条款,与票据法规则体系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反差。这些规定虽然对遏制当事人利用票据进行诈骗和保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有一定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损害票据最基本的流通功能、阻碍票据制度推行和商品交易繁荣及信用发展的负面影响,并且与我国银行汇票和银行本票实务的操作实际不相吻合,其存在已无实际价值。笔者建议在《票据法》修订时予以删除,这些应予删除的条款包括《票据法》第10条第1款、第2款,第21条第1款、第2款,第74条,第82条第2款,第89条第2款等。

(二)增设衡平性规范取消票据关系有因性条款,并不意味着扼杀有因性条款的立法动因。研究将增强票据安全、防范金融风险的立法动因融入促进票据流通的实体规范之中,使鱼与熊掌兼得;使遏制票据欺诈的举措,不再以牺牲票据信用功能为代价;从各方利益均衡出发,建立和维持一种能够协调票据持票人与票据债务人权益的制度性妥协机制,始终是法学工作者的使命。笔者认为,在《票据法》中增设有关票据关系无因性否认的衡平性规范,是较为可行的方案。笔者建议在《票据法》修订时,补充下列条款:

第条票据当事人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依法行使权利。不得滥用票据权利损害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滥用持票人地位损害票据债务人的利益。否则,有关当事人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第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票据行为和取得票据的行为,不具有票据法上的效力。

第条票据当事人利用票据关系无因性,割断其与票据基础关系的联系,或遮盖其无实质性权利存在的地位及达到其他非法目的的,该行为不具有票据法上的效力。

第条依票据关系确认当事人之间的票据权利义务后,再依当事人之间的民事关系确认权利义务,显然会造成双方利益失衡或者造成一方当事人无法挽回的损失的,可以将票据关系与当事人之间的民事关系合并处理。

(三)构建司法解释框架当然,票据关系无因性否认作为一种衡平性规范,并非意味着可以忽略其具体的适用方式与技巧;相反,唯有坚守法度,慎重权衡,审慎适用,才能使其真正形成与票据关系无因性制度之间和谐的功能互补。

这也可以为最高人民法院今后的司法解释预留制度接口。根据我国票据业务的特点及司法实践,笔者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在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主体资格就原告而言,应为因票据关系无因性被滥用而受到损害并有权提起适用票据关系无因性否认之诉的当事人。具体而言,原告应当是因滥用票据关系无因性而受到损害的票据债务人,包括出票人、背书人、承兑人和保证人,通常以票据承兑人居多。这是因为,承兑人较难运用基于票据关系相对无因性的抗辩权和恶意抗辩权。票据出票人与背书人在可以使用相对无因性的抗辩或恶意抗辩对抗持票人时,则不应提起票据关系无因性否认之诉。

至于票据债务人自身也是票据关系无因性的滥用或参与滥用者时,能否提起票据关系无因性否认之诉,应视具体情形不能一概而论。比如,票据债务人的票据行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或票据债务人对自己与持票人的恶意串通行为有所悔悟时,应可以主张自己的行为无效。但通常情形下,滥用或参与滥用票据关系无因性的票据债务人不能作为原告;否则,就有悖于票据关系无因性否认之法理。虽然,也可能会有票据持票人为某种利益而主张票据关系无因性否认的情形出现,但除确因票据关系无因性置其于不利境地外,一般应被禁止。其理由是,票据持票人提起票据关系无因性否认之诉无疑意味着主张自己不享有票据权利,这从票据法法理上难以说通。就持票人而言,无疑是票据关系无因性的最大受益者,当然并不排除其须承担票据法上的法定义务。如果持票人不愿意承担票据法上的义务,他也完全可以选择放弃行使票据权利达此目的。

就被告而言,只能是实施了滥用票据关系无因性或因无因性规则适用使其获取巨大不当利益的持票人。基于法律衡平、正义的价值目标,既然持票人选择了持有票据,就必须在享受持有票据带来益处的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票据债务人主张票据关系无因性否认的适用对其带来的不利后果。

尽管票据债务人也可能与持票人串通利用票据关系无因性进行票据欺诈,或从事非法套取资金的活动,但是,票据债务人一般不应成为票据关系无因性否认之诉中的被告。

2行为列举票据关系无因性被滥用的类型各异,不宜归纳。但对下列较为常见、且方法迂回有一定隐蔽性的行为,为便于识别,仍有列举的必要。

其一,虚设票据关系当事人。其主要表现为:票据当事人为割断票据债务人与自己基于票据基础关系的相对无因性的抗辩,或为了掩盖自己无实质权利的地位,虚设另一个自我。比如,虚设银行承兑汇票中的出票人(亦为承兑申请人),而自己为收款人;又如,虚构背书行为,将票据转让给被背书人,实际上真正的持票人仍为背书人自己。虚设之人,可以是人为新设的或分立的公司,也可以是集团公司的下属子公司、分支机构或控股股东;至于两人之间有着某种较为特殊的关系,如合伙人、父子或夫妻之间是否构成一人为另一人的影子,也需在个案中予以特别考察。

其二,票据关系有因化。票据关系有因化实质上是指票据关系与其产生的基础关系合为一体,或票据关系成为其基础关系的从关系,或成为其手段和工具,以至于形成票据关系即民事关系的情形。通常而言,票据关系有因化的重要特征是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发生重合,即作为票据关系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与作为民事关系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没有严格区别。实践中,银行承兑汇票作为担保票据时,承兑行与收款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相对于出票人与收款人之间的基础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民法上的担保权利义务关系。承兑人即保证人,而收款人为被保证人,票据关系无因性则成为他们中间的面纱。

其三,票据行为及取得票据的行为违法。在一般情形下,票据行为只要符合《票据法》规定的形式要件,其有效性应予以确认;持票人取得记载事项合格、背书连续的票据,且无恶意或重大过失的,也应享有票据权利。至于票据行为及票据的取得是否违反了有关法律或行政法规的规定,依据票据关系无因性原理,对票据权利效力本身并不构成必然影响。但是,某些违反了国家金融票据监管法律法规的行为,则不应适用票据关系无因性而使之合法化。这也许是一种例外。

比如,不具备出票或承兑资格的主体进行的出票或承兑行为,应为无效票据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0条规定:国家机关、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作为票据保证人的,票据保证无效。又如,票据的贴现包括转贴现、再贴现行为,虽从票据转让活动的角度看,与一般票据的转让背书并无本质区别,但是在金融票据监管的层面上,该行为却涉及银行的资产业务活动及金融秩序的稳定。

对此,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都对其具体操作作了严格的规定。对这些规定,商业银行在办理票据贴现业务时,应当遵守;否则,不利于对金融风险的控制。退一步说,如果这样的规定有违票据关系无因性和票据法的基本原理,12应当由立法机关权衡利弊后通过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予以解决,而不能成为违反规定进行操作的行为主体主张自己享有票据权利的理由。

3结果认定所谓结果,是指票据关系无因性的滥用给他人或社会造成的损失。对于结果的认定,应把握三点:其一,票据关系无因性的滥用必须给票据债务人造成严重损害。如果持票人的行为有悖票据关系无因性的宗旨,但并未造成票据债务人较大损失,没有危及衡平的利益体系,则不能适用票据关系无因性否认矫正并未失衡的利益关系。其二,票据关系无因性的滥用与造成的损失之间须有直接因果关系。受损害的当事人必须举证证明其所受损害与票据关系无因性的滥用行为之间有因果联系;否则,不能向法院提起票据关系无因性否认之诉求。其三,这种损害不能通过嗣后的民事请求获得救济。也就是说,即使票据关系无因性被滥用,并且给票据债务人带来损害,但是只要票据债务人有足够的救济手段弥补其损失的,票据债务人也不能提起票据关系无因性否认之诉。

全文4.2千字,阅读预计需要1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

继续阅读
本地专业对口律师
北京
#票据关系 最新知识
针对票据无因性的法律机能是什么您还没弄清楚,直接和律师在线沟通获得更多帮助

1对1在线咨询

8秒前,138***54用户咨询成功
马上提问
针对票据无因性的法律机能是什么您还没弄清楚,在线问专业律师,让律师告诉您快速方案吧
  • 章法律师

    章法律师

    律所主任

    评分:5.0

    服务人数:487

    在线咨询
  • 张丽丽律师

    张丽丽律师

    专职律师

    评分:5.0

    服务人数:343

    在线咨询
  • 张神兵律师

    张神兵律师

    合伙人

    评分:5.0

    服务人数:590

    在线咨询
内容已经到底了,还没找到答案?
在线问问律师吧,最快3分钟内有答案!
11,079 位律师在线 累计服务 3,700万 人次
立即提问

他们的问题正在被解答:

朋友欠钱不还怎么办,联系不上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