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在先进和落后问题上显然是个有主见的人。他并不在乎在集团化道路上的“落伍”,在几乎是同一级别的保险公司纷纷在旗下设立寿险、财险、保险中介等主体的同时,泰康人寿仅在最近获批了资产管理公司,就没有再进入其他保险领域了。
而对上市,他却兴趣盎然。在各家保险公司经历了2003年至今各种各样的风波后,鲜有人再提“上市计划”,即使是当时被认为最有希望的新华人寿也在是“A股上市”还是在“H股上市”的“诸多选择”中没了声音。而这位泰康人寿董事长面对《第一财经日报》的专访,他坚定的说:“将在三年后上市。”
《第一财经日报》:泰康人寿为什么在“集团化热正兴”和“上市风渐过”的大背景下还在坚持不搞集团化和坚持上市策略?
陈东升:目前(泰康人寿)上市计划正按照原来设想的那样进行,原来计划的三年后上市并没有改变。2005年还剩2个月时间,可以预见的是泰康人寿将在前两年实现税后利润盈利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利润的高增长速度,我们相信公司最好的上市时机是进入持续高盈利阶段之后。
至于是否要搞“集团化”,早在泰康人寿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专业化”的发展战略。现在有很多公司都在强调集团化发展,这对泰康人寿是一种诱惑,是继续坚持专业化,还是走多元化道路,这是一个关键的战略性选择。我们对市场、对保险的发展趋势有着清晰的判断。
在中国,寿险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不能在发展初期走多元化而过早分散公司力量,我们必须坚持核心战略。泰康人寿已经拥有了500多亿元的资产规模,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搞集团化,对泰康人寿这样实力的保险公司来说也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毕竟保证公司的资本金充足率永远是个核心问题。
《第一财经日报》:你在一份资料中提到,“过去几年来,保险公司依靠机构和人力扩张来拉动业务增长的模式已经走到极限,必须寻找一种新的增长模式”。
这样的表述是基于怎样的判断之上的?
陈东升:一个企业在发展初期肯定会通过广泛铺设机构和大量招兵买马来达到扩张目的,但是这种扩张是“有限扩张”,而不是“无限扩张”。那么,在有限扩张到一定极限后,企业就会陷入一个发展瓶颈,增长速度就会放缓,如果这个企业还想继续生存,那么就必须逼着自己主动去寻找一种新的增长方式。这无非就是两种方法,即“继续增加大规模投入”和“从外延式发展变为内涵式发展”。泰康人寿过去更多的是依靠外延式的扩张方式,从目前看来,似乎已经走到尽头,2004年,泰康人寿提出转型的战略,就是指我们将从外延式的增长转变为开始走内涵式的增长道路。对企业家来说,一定要提前作这个准备,如果能提前预见到问题,那么主动转变就是战略,如果不能预见,那就是“被迫”。内涵式发展方向说到底就是效率。
长三角和珠三角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保险市场也大,那么从公司战略上来说在这两个地区肯定会更加重视,可以把最优秀的人派到这里,公司也可以加大投入,但是也要求有更大的产出。
泰康人寿过去几年里保费持续高速增长,后来速度放缓,外界可能没有关注到,泰康人寿实际进入了一个持续的高盈利增长阶段。前几年是扩张,投入是正常的,但是不能老投入,要有效益,要从原来的考核保费,回过头来考核利润,强调内含价值。
《第一财经日报》:在今年年初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政策明朗后,泰康人寿高调“入市”,并一反投资机构一贯的低调,主动公布了首批包括中兴通讯(000063.SZ)、长江电力(600900.SH)等5只股票在内的交易对象,同时还对外界表示包括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类公司为核心关注对象。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陈东升:我想当时肯定有人会说我在“作秀”。但是,我认为,在保险资金入市意义问题上,每个人的理解差别太大。事实上,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标志着我国真正允许让长期资金进入到股票市场来“托市”,并且保险资金也多投资于蓝筹绩优股。所以,我想表明,保险资金入市并不是进行投机,而是实实在在的投资,机构投资者是市场最重要的力量。
《第一财经日报》:保险业监管层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及风险管理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强,泰康人寿作为一家刚经过高速扩张的保险公司该如何应对?
陈东升:泰康人寿经历了前几年的高速扩张时期,已经对资本金充足率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酝酿两年时间之后,发行了国内第一只保险公司次级债,使得泰康人寿的偿付能力得到充实。
之前两件保险业的大风波都没有影响到泰康人寿,一件是“偿付能力风波”,另一件是“委托理财风波”。在委托理财方面,我们早在1997年就确立了一个原则,那就是泰康保费的每一分钱都不能脱离开公司的控制范围,所以泰康人寿实现了至今没有一笔呆坏账的纪录。在海外投资方面,由于泰康人寿外汇资金很少,因此不会有太多的动作。
我认为,未来两到三年内,保险公司风险管控和偿付能力管理将是一个关键问题。加强偿付能力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这对公司资产结构合理布局,降低利率风险对偿付能力会产生重大影响。
保险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非常的重要,所以泰康人寿成立了风险管理部。随着对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将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资产负债匹配为重点的管理模式。未来几年当中,中国的金融业将处于一个非常复杂的阶段,需要打造一批具有很强竞争力的本土金融企业,这面临着很多挑战,需要多方努力。
\">\">\">\">\">\">\">\">
全文2.2千字,阅读预计需要8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