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险制度在中国逐步建立起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基本框架已经完成,十几年间,国家几次改革社保制度,促使整个体系慢慢走向完善。但纵观之下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目前仍存在种种弊端,特别是制度之间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清华大学养老金工作室李*明博士介绍说,首先我国对社会保险制度的立法层次还比较低,无论国务院规定如何调整,很多制度还是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存在,这就使得其在执行过程中,法律效力比较弱。其次,我国的社保在设立之初,基于人们的不同身份设计了各自不同的制度,但随着市场的发展,社会中人们身份流动、转换变的很频繁,使得社保制度无法很好的适应当前的节奏变化。比如很多人,之前是公务员,后来变成企业职工,后来又发展为个体商户等等,现在的制度在各个身份的衔接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第三,我们的制度当中,真正有效的覆盖面还仅仅是国民当中很小的一部分人群,国内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尚没有纳入社会保险制度的管理。
从国内居民不同的身份来说,中国企业是最早进入社会保险制度的。当时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大背景是由于一些老的工业城市,国有企业已经无法承担退休人员过大的压力,为减轻负担,国企率先进行了社保改革。这种以为企业减负为导向的趋势,使得当时的改革很多方面无法真正到位。直到2003年以后,政府在企业社保方面的政策才逐步清晰,从最近几年的发展来看,中国政府在社保基金投资管理、风险管理以及填补资金漏洞等方面,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
在企业进行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最初几年,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同事业单位、公务员相差并不明显,但近几年,随着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工资的几次调整改革,企业退休人员的平均工资开始明显低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员。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目前的社保体制没能根据社会平均工资或者物价通胀指数,建立一个较好的调整机制,所以在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工资一直上升的情况下,企业职工的退休金一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造成差距越来越大。最近两三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连续对企业职工的工资待遇进行改革,但是这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待遇的差距问题。所以说,对于企业职工,还需要建立多支柱的养老金体制,即通过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作为补充,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职工的待遇问题。
随着市场的发展,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同时,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也更为复杂。一方面,事业单位本身包含的范围就包罗万象,有教师、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士,也有类似行政事业的单位。另一方面,我国的事业单位改革,容易给人们造成"政府想要卸包袱"的认识偏差,让很多事业单位的职工,对改革本身产生误解,充满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应该说,我国的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的未来也会朝着几个支柱的方向走。政府提供基本养老金,工资方面逐步实行绩效工资。这种模式,可以让一些有专业技能的教师、医生从体制中解放出来,依靠自身的技术,在市场上谋得合理的收入。
全文1.2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