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1、退休后返聘人员不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不受劳动法调整; 2、返聘人员与雇主发生争议,按照双方协议及雇佣关系处理; 3、所以说返聘人员离...
用人单位与其招用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用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退休返聘是指用人单位中的受雇佣者已经到达或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从用人单位退休,再通过与原用人单位或者其他用人单位订立合同契约继续作为人力资源存续的行为或状态。 包括:受雇佣者到达法定离退休年龄,在原工作岗位延长一定的工作时间;受雇者离退休后被原用人单位应聘回原单位从事同种或不同种工作;受雇者离退休后在劳务市场重新进行择业,到原用人单位之外的单位工作的情况。 退休返聘存在的问题 工伤保险 在劳动关系中,工伤保险是法定基本社会保险之一,它的投保具有法律强制性。然而,在聘用单位与退休返聘人员之间建立的劳务关系,法律则没有规定其可以加入工伤保险。而在实际生活中,聘用单位往往是不予办理与工伤保险类似的商业保险的,日后,一旦返聘人员因工作造成人身伤害,由此产生的损害费用的承担主体便成为了纠纷高发区。 加班补偿 返聘人员在劳动后所受领的经济利益属于工资还是薪酬关系到加班是否应当支付劳动法所规定的加班费用问题。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其签订的合同性质属于劳务合同,故其受领的经济利益属于薪酬。既然属于薪酬,那么不适用劳动法规定的加班费用的相关规定自然成为当然。 但是,返聘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技术含量比较高,同样的加班时间内为聘用单位创造的价值反而更高。如果一味地认定不能给与加班费用,这无疑是不合理的。 劳务解除 劳务关系解除时经济补偿问题劳动关系中,除法定情形,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时,应当给予劳动者一定经济补偿。但在返聘人员与聘用单位间存在的劳务关系则不存在经济补偿的规定。基于此,聘用单位与返聘人员间解除劳务关系时,不应当再享有经济补偿。 因为退休员工不属于劳动部门管理,不能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所以聘用离退休人员不能依据《劳动法》第28条执行。离退休人员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如果属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案范围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予受理。
已退休,领取养老金,再次参加工作,不属于劳动关系,解除合同,不能领取经济补偿。《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济补偿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支付给劳动者。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根据现行规定,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或者依照《劳动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关系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劳动者有权获得经济补偿。这里的劳动者是指与用人单位有劳动关系的人。法律第二条还指出,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根据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应当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也就是说,只有与用人单位有劳动关系,才能适用劳动合同法,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相应地,你能否获得经济补偿的关键在于你和公司之间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和劳动关系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区别,但性质不同。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成为用人单位成员,从用人单位领取劳动报酬,享受保险福利的法律关系。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虽然可以获得劳动报酬,但不享受保险福利等待遇,也不属于用人单位成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与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者领取养老金的人发生劳动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劳动关系处理。因为当事人在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之列,决定了你和公司之间的劳动关系不构成劳动关系,自然不能享受经济补偿。
已领养老金返聘的,与用人单位之间属于劳务关系,无权获得离职经济补偿金。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丧失劳动者主体资格。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者领取退休金的人员与用人单位发生用工争议而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82人已浏览
353人已浏览
669人已浏览
156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