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存在故意杀人和防卫过当两种可能,需结合具体情况确定。具体案情经过是什么?是否已经被刑拘?建议及时委托律师从防卫过当致人死亡角度进行积极辩护,...
故意杀人罪与防卫过当的区别如下: 一、目的不同 防卫过当目的是出于反击和制止正在实施的不法侵害,这是防卫过当的前提条件。 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如果他人尚未着手实行不法侵害,行为人预先加以打击,属于“事先防卫”。如甲、乙在激烈争吵之后,甲看见乙扛着锄头朝他家走来,便绕到乙的背后,一石头将其砸伤或砸死。乙朝他家走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有不法侵害的意思,来打架滋事,但是乙还在路上,尚未开始实施伤害行为,不属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甲属于事先防卫,不成立正当防卫。另一种可能是乙根本无不法侵害的意思,不过是路过而已,那么,甲属于假想防卫。
故意杀人罪与防卫过当的区别如下:一,目的不同防卫过当目的是出于反击和制止正在实施的不法侵害,这是防卫过当的前提条件。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二、客体不同防卫过度的客体是非法侵犯人身权利,即非法侵犯人依法受刑法保护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利。这里非法侵害者有双重身份,即防卫对象和犯罪对象。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三、主体不同防卫过度的主体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单一市民。《刑法》第十七条规定,满十六岁的人犯罪应承担刑事责任。满14岁未满16岁的人故意杀人,故意受重伤或死亡罪的,应承担刑事责任。也就是说,在防卫过当构成的犯罪中,有16岁以上和14岁以上的犯罪主体,但是防卫过当的主体一般是16岁以上的人,14岁以上不到16岁的人因为认识能力的限制,不能正确判断防卫过当的犯罪行为的性质。四、量刑不同中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处死刑,无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情节较轻,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杀人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者实施故意杀人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对于防卫过度的量刑,《刑法》第20条第2项规定应减轻或免除处罚。五、主观要件故意犯杀人罪主观上必须有故意剥夺他人生命,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防卫过度的主观方面是防卫者放任过度的结果或疏忽,过于自信的态度。
根据《刑法》的规定,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因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而误认为存在违法侵权,实施防卫结果而造成损害的行为。意外防卫是指客观上,肇事者正在或即将对被告人或他人进行非法侵权,但被告人主观上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为了非法侵权,肇事者使用了武力,客观上起到了人身防卫的作用。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395人已浏览
276人已浏览
1,805人已浏览
201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