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单位采用末位淘汰的方式来解除劳动合同是违法的。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合法理由为以下几种,不存在末位淘汰: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
违法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后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提前30天书面通知劳动者或者支...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所谓末位淘汰是指一些用人单位通过每年对员工进行全面考核、打分和排名来辞退排在末位的几名员工,以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效果。 这种末位淘汰制度实际使得用人单位在合同期满之前可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这种制度是否合法,要看淘汰员工的理由是什么。如果被淘汰的劳动者确实不能胜任工作,而且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后仍不能胜任工作,则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符合劳动法的规定。但是,如果被淘汰的劳动者虽然比起其他员工来说工作效率较低,能力较差,但是并未达到不能胜任工作的程度,则用人单位就不能与之解除合同。在这种情况下,末位淘汰制就是一种非法解除合同的制度。
去年3月,小明入职某通讯科技有限公司任业务员岗位,从事电话销售工作,劳动合同期限为三年。 公司规定,每季度对业务员的业绩进行排名考核,对于连续三个季度处于排名居于末位的人员予以解除劳动合同。 去年年底,公司对小明入职后的业绩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为:连续三季度垫底。 于是,公司向其发出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 法律分析 末位淘汰制是用人单位设定的考核指标体系,依据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绩效管理,提升员工积极性及企业竞争力。 末位淘汰制并不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法定解除情形,用人单位不能据此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在《劳动合同法》中,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关系的情形有4种: 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四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观法劳动,为深圳地区企业及劳动者提供劳动纠纷解决方案的法律团队。团队成员专注劳动法律研究,多年企业法律顾问经验,知己知彼,更懂如何妥善化解劳动纠纷。 特别是在劳动仲裁领域率先实现标准化服务,做到当日立案,客户案件全过程监控的放心服务,现已为一定数量的深圳工作者提供了专业的服务,并获得良好反馈。
最终淘汰制度是一种绩效考核制度。最终淘汰制度是指工作单位根据单位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各岗位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定的考核指标体系,以该指标体系为标准对员工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淘汰得分较低的员工的绩效管理体系。最终淘汰制度的作用:一方面,最终淘汰制度起着积极的作用,客观地促进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精简机构。另一方面,最终的淘汰制度也有消极的方面,如损害人格尊严、过于残酷等。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18人已浏览
95人已浏览
120人已浏览
15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