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编造工程项目进行诈骗的案件频频上演,骗子们给自己的骗术穿上了“合同”这件看似合法的外衣,使他们的不法行为越来越趋向于复杂性和隐蔽性。而在这些案件中,受害者或单位被骗工程保证金、信誉金等少则数千上万元,多则数十万甚至数百万。骗子们为何能得以瞒天过海频频得手、一次又一次故伎重演猖狂作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投资者为承揽工程可谓各显神通想尽脑汁。面对这种业界态势,不法分子投其所好,编织诱人“绣球”请君入瓮。加之骗子们假戏真做,令人真假莫辨,往往使受害者争着跌入美丽“陷阱”。不承接工程必定无法经营,承接工程又可能受骗,如何识破不法分子的“庐山真面目”,防止上当受骗已成为经营者面临的一道难题。
美丽包装不过是“皇帝的新衣”
在实施诈骗的过程中,骗子们为取信于人,为公司和自己穿上了一件件“皇帝的新衣”。事实证明,正是经过这样简单而肆无忌惮的包装,骗子公司蒙骗了很多工程承包者,使他们纷纷落入美丽陷阱。
法官认为,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骗子们正是抓住了众多施工企业和个人急于承接工程的心理特点,投其所好,大胆行骗。可谓是“姜太公钩鱼,愿者上钩”。实际上,类似骗术并不高明,稍加了解真相便会大白于天下。如骗子们伪造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批文、委托书等文件,只需举手之劳打个电话便可核实。与此同时,还可到工商、税务及银行等部门了解其资信状况。
据调查,在被贵州纯昌公司诈骗的30多家受骗单位和个人中,既有个体承包者、私营企业,也有国营大型施工企业。他们中被骗的少则数千,多则数万数十万,有的甚至上百万,不少人还属于多次被骗。郑某某为承接“镇宁县王二河电站”工程,分别三次被要求交纳保证金共计11万余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受害者说,由于承揽工程心切,很少到有关部门了解骗子公司的真实底细。加之看到对方伪造的各种资质证明,带着良好的愿望也就很愿意相信了。事后看来,无论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及工商、税务、银行哪一个渠道稍加打听,骗局很容易如同窗户纸般一捅就破了。
记者从庭审中获悉,贵州纯昌公司诈骗案中被告人刘红武自1998年底注册成立纯昌公司后,并没有开展过正当的业务往来,其实是一家皮包公司。2003年9月,纯昌公司因为欠交业主9个月的房屋租金而被中止租赁,公司物品被充抵租金。
警方办案人员认为,受害者怀疑被骗后不及时报案,使骗子们能够得以长期逍遥法外,继续危害社会和他人。许多受害者法治观念淡薄,在经济活动中受骗后,不是积极寻求法律的帮助,而是自认倒霉,使得犯罪分子得以肆无忌惮、有恃无恐地多次行骗并屡屡得手,客观上造成了更大的损失。
另一方面,受害企业管理上存在漏洞,也给罪犯分子以可乘之机。目前市场中的许多中小企业都存在管理混乱的问题,使得犯罪分子得以利用企业的漏洞,打着企业的旗号签订合同以诈骗他人财物。
警方提醒,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应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防骗能力。企业应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能因为竞争激烈就轻易与不了解的人订立合同,要审查签订合同的主体是否合法,签约人员是否合格。
同时,有关部门应及时向全社会通报合同诈骗犯罪的有关情况,比如犯罪手法、特点、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以及被害企业在工作、制度上出现的薄弱环节和问题等,并提出有效预防措施和司法建议。建立健全相关信息公开制度,提高有关行政管理信息的透明度,加强对合同的法律监督、推行合同的鉴证和公证制度,完善合同内容与合同效力。这样,只要每个环节提高警惕,不法分子的犯罪伎俩将难以遁形。
全文1.4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