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之明文规定,对那些被判定为拘役或者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同时也具备相应特征的违法犯罪人,可依法予以缓期审判。若残疾人因涉嫌酒后驾车被定罪并予以缓期审判,必须要遵循上述法律规定中的各项具体标准:其违法行为情节较为轻微;具备真诚悔过的态度;预计未来不会再次触犯法律;以及缓期审判不应对其长期居住地的社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然而,残疾人是否能获得缓期审判,还要考虑到诸多复杂而微妙的因素,比如残疾程度是否严重影响了他/她的行动能力,以及在何种特定情境下,缓期审判会显得更加贴合实际情况等等。法院在审理案件之时,会充分权衡和评估所有相关的重要细节,然后据此做出裁决。假如法院认为残疾人的情况确实适用于缓期审判的条件,而且其接受缓期审判并不致对他们的康复过程或者日常生活产生潜在的困扰与阻碍,那么对于这个残疾人来说,被宣告缓期审判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即便残疾人确实得到了缓期审判的机会,但如果他/她必需承担的附加刑罚仍然存在,那么附加刑罚必定无法逃避。另外,在缓期审判的时间段中,受审个体可能还需遵守一系列独特的限制性规定,例如禁止参与某些特定的活动、不得踏入某些特定的区域或场所、避免与某些特定的人员进行接触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全文757个字,阅读预计需要3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