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刑法对于胁从犯刑事责任的规定及其背后的原因。根据刑法,胁从犯的刑事责任可以减轻或免除,其背后的考虑是胁迫从犯主观上不完全自愿参与犯罪,主观罪过性小,客观上在共同犯罪中作用小,行为危害轻。在处罚胁从犯时,必须以犯罪情节为依据,其中包括胁迫的程度和共同犯罪的作用两个方面。
根据刑法,对于胁从犯的刑事责任,应当减轻或者免除。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规定,是因为胁迫从犯主观上不完全自愿参与犯罪,主观罪过性小,客观上在共同犯罪中作用小,行为危害轻。在处罚胁从犯时,必须以犯罪情节为依据。
这里的犯罪情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胁迫的程度;
2、共同犯罪的作用。
胁 从 犯 的 犯 罪 情 节 有 哪 些 方 面 ?
胁从犯是一种共同犯罪形式,其中一人作为主犯,而其他人则按照主犯的指示行动。在胁从犯的犯罪情节中,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 胁迫行为:胁从犯中的主犯通常会利用自己的地位、威胁或利诱等手段,迫使从犯实施犯罪行为。
2. 犯罪故意:从犯必须具有明知的犯罪故意,即从犯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构成犯罪,并有意参与其中。
3. 共同犯罪故意:胁从犯中的从犯可能并不具备明知的犯罪故意,但仍然需要对主犯的犯罪行为具有共同的认识和故意。
4. 分工明确:在胁从犯中,主犯和从犯通常会按照各自的特长和能力,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犯罪行为。
5. 非法财物:胁从犯的犯罪对象通常是非法财物,如现金、毒品等。
6. 犯罪结果: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虽然不具有直接责任,但仍然对犯罪结果的发生具有影响。
对于胁从犯的定罪和处罚,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事实和法律规定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依法对主犯和从犯进行分别定罪,并对从犯的犯罪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
刑法规定,对于胁从犯的刑事责任可以减轻或免除。这是因为胁迫从犯主观上不完全自愿参与犯罪,主观罪过性小,客观上在共同犯罪中作用小,行为危害轻。在处罚胁从犯时,必须以犯罪情节为依据。犯罪情节主要包括胁迫的程度和共同犯罪的作用。胁从犯是一种共同犯罪形式,其中一人作为主犯,而其他人则按照主犯的指示行动。在胁从犯的犯罪情节中,主要涉及胁迫行为、犯罪故意、共同犯罪故意、分工明确、非法财物和犯罪结果等方面。对于胁从犯的定罪和处罚,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事实和法律规定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八条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全文994个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