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本报记者接到不少市民投诉,反映他们在购买保险时遭遇到了理财陷阱,但又有口难言,理财不成,反而损失大笔钱财。本报记者选取了以下事例,总结出保险欺诈忽悠保户的常用伎俩,以此警示那些急于理财却又不懂理财的市民注意。
储蓄变成保险偷梁换柱
市民王先生去年12月去十二中手拉面附近某银行网点办存款,工作人员让王先生填写了各种表格,还声称这种储蓄带保险的,利率还比平常储蓄要高。王先生觉得反正到期的5万元存款暂时也没用,就同意了,经银行这位女士帮助,王先生在窗口办理了签字等手续。但是3个月后王先生残疾儿子得了重病,急需一笔钱,王先生跑到银行取钱时被告知,不但没有什么利息,如果强行取款还要损失1000多元的本金。这时王先生才知道自己的储蓄已经变成了保险,自己签字的不是存单而是份保险合同。开始说是理财产品,拿到手成了保险合同,银行这不是忽悠人吗?王先生气愤地向记者投诉。
某银行专业人士蒋先生称,目前许多保险产品通过银行柜台代销,个别工作人员为了业绩提成,不惜偷换概念,误导储户,在推销保险时,过于宣传收益,而不是全面提示产品特性,有的还玩文字游戏。例如1万元存银行当年可以获得的利息,的确比保险收益高,但是第二年并不是继续可以获得相同的收益,而是只有续交部分的保费1万元才能有利息。所以计算后,如果交5万元保费5年可以获得的保证收益(不含分红)不及银行存款收益的一半,保险收益其实没优势可讲。
扼杀犹豫敷衍了事
去年11月份,于女士在龙沙路白云大厦附近一家银行办教育储蓄的时候,结果被工作人员推荐买了1万元保险。等过了20多天后于女士才拿到保险合同,但此时已经过了10天犹豫期,工作人员说,合同已生效,想退保要扣2000多元。于女士看到这份保险合同交费期长达10年,每年交1万元,如果交不上损失可就大了。想解决问题的她几次找保险公司交涉,但保险公司至今一直敷衍拖着不处理。
许多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中都有犹豫期的规定,一般犹豫期为10天,10天内投保人随时可以反悔撤销保险合同,保险公司将退还投保人缴纳的所有保费。这样对于客户来说是一种保护。目前保险公司都有回访机制,保户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投诉。
口头馅饼骗你没商量
今年2月份,李先生在民航路附近一家银行取款时,工作人员说有一款投连险保底年收益7%左右,最高收益可达30%—40%,理财心切的李先生投资5万元买了投连险,结果目前亏损9000多元。之后不知跑了多少趟银行后才知道,曾办理业务的人不承认说过高收益的话,而且李先生查遍合同,确实没发现有与口头承诺一样的保证年收益7%的字样。
空口无凭,有合同为证。市民投资任何理财产品都要仔细阅读合同规定,轻信任何人的口头承诺很容易产生纠纷。即使找管理部门投诉经法院起诉,也很难有结果。
全文1.1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