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公众的界定
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是非法集资犯罪的主要特征,也是区分非法集资与民间借贷的主要标准之一。社会公众在当前关于非法集资相关法律法规中或表述为社会不特定对象,指多数人或者不特定自然人或单位,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1、出资者与集资者之间没有关系;
2、出资者随时可能增加。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四款规定: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排除了亲友及单位内部为社会公众的范围。
(二)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集资诈骗罪)
一是借助行为人的供述、出资人等的证人证言加以证明;二是根据行为人的行为来推定其主观心理状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以推定的方式列举了七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情形:
1、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
2、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
3、携带集资款逃匿的;
4、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
5、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返还资金的;
6、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的;
7、拒不交代资金去向,逃避返还资金的。
尽管司法解释已对七种情形进行了列举,但尚不足以判断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围绕以下要点发表辩护意见,有利于帮助审判机关作出正确的认定。
一是行为人集资前后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以及行为人在这种情况下的投资计划和实施计划的举措,以判断涉案行为人的集资目的是否为扩大经营。行为人在集资前盈利状况欠佳、甚至濒临倒闭,并不必然就可以推断其具有非法占用的心理状态,可以从物资采购、技术引用、人员配备等方面举证证明投资计划已正常推进、募集资金时公告的信息不存在虚假情形等方面,论证不存在非法占有的主观心态。
二是承诺的还本付息是否有偿还的可能、是否已列入如期偿还的计划,还款方式是否有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形,还可以考究不能偿还的真实原因,如确实是因为经营不善而导致偿付困难,则可排除非法占有目的。
(三)诈骗方法的认定(集资诈骗罪)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诈骗方法是指行为人采取虚构集资用途,以虚假的证明文件和高回报率为诱饵,骗取集资款的手段。P2P、众筹领域的诈骗手段主要表现为:
1、通过平台虚报资金回报率,以资金高回报率或利益许诺作为集资诱饵;
2、编造虚假的经济项目;
3、后台拆标和对借款进行期限错配;
4、虚假宣传、虚假广告,严重夸大企业经营状况;
5、进行挥霍性投资,挪用资金挥霍性消费;
6、隐瞒资金的真实去向。
排除认定诈骗手段的情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论证,一是募集资金有经营之实,二是资金投资方向的改变是基于正常的经营考虑。
(四)犯罪数额的认定
1、所吸收的资金全额的认定
按照《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本罪需达到扰乱金融秩序的程度才能定罪处罚,而扰乱金融秩序衡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数额较大。根据《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达到追究刑事责任的最低标准。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数额,以行为人所吸收的资金全额计算。案发前后已归还的数额,可以作为量刑情节酌情考虑(第三条)。集资诈骗的数额以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计算,案发前已归还的数额应予扣除。行为人为实施集资诈骗活动而支付的广告费、中介费、手续费、回扣,或者用于行贿、赠与等费用,不予扣除。行为人为实施集资诈骗活动而支付的利息,除本金未归还可予折抵本金以外,应当计入诈骗数额(第五条)。
2、通过区分社会公众与特定对象确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犯罪数额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四款规定: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因此,在计算P2P平台、众筹平台非法集资的数额时应扣除亲友、特定对象的投资资金。
(五)电子证据质证问题
《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规则》的第三章是关于现场保护的程序性规定;《计算机犯罪现场勘验与电子证据检查规则》的第二章、《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规则》的第三十二条是关于计算机犯罪现场勘验与电子证据检查的程序规定;《计算机犯罪现场勘验与电子证据检查规则》的第三、四、五、六、七章是关于电子证据的固定、存封、现场勘验检查、远程勘验、电子证据检查、勘验检查记录的程序性规定;《关于办理网络犯罪案件适用刑事诉讼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第三、四、五条分别是关于网络犯罪案件的初查、网络犯罪案件的跨地域取证以及电子数据的取证与审查的程序性规定。
对于公安机关违反以上程序性规定,均可以证据存在合法性、真实性问题,主张排除因违反以上规定提取的相关证据,不作为定案的根据,相关依据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六十九、第七十三条、第九十三条、第九十四条的规定。
全文2.1千字,阅读预计需要8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