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又称政府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审计。内部审计是指各部门、各单位为审计本部门、本单位和所属单位而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专职审计人员。包括部门内部审计和单位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是指独立会计师的审计或私人审计。在我国,社会审计是指根据《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由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和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进行的独立审计。按审计内容可分为三类:财政收支审计、财政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财政收支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下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决算情况的审计监督,预算外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财政收支审计是对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以企业财务收支审计为例,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制定的财务会计核算方法是否符合《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财务会计法规、制度的规定;全面审查和客观评价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经济效益审计是对财政效益、财政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行为。审计机关可以对纳入审计监督范围的所有单位和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审计,其中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审计最为典型。目前,我国审计机关主要开展财政收支审计和财政收支审计。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效益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审计机关在监督财政收支的同时,根据客观需要,逐步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根据审计实施的时间,可分为事后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前审计。事后审计是指审计结束后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或者经济活动进行的审计。过程中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济业务进行的审计。比如,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中,建设进度审计、投资完成审计、财务预算执行审计都是过程审计。事前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济业务发生前进行的审计。这种审计主要是检查单位的计划、方案和预算。目前,我国财政收支审计和财政收支审计大多采用事后审计的方法,但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我们对事中审计和事前审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全文868个字,阅读预计需要3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