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以,一般情况下,一方当事人的死亡可导致合同的终止。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即当自然人死亡后,其无法享有民事权利,无法履行民事义务。具体到合同中,因死者无法继续履行合同,那么合同自然终止。委托人或者受托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或者破产的,委托合同终止。合同终止后产生直接和间接的法律后果,直接的法律后果是合同当事人无法或无需再履行,间接的法律后果是引起了其他法律关系的产生。合同另一方当事人为保护自己的权益,可选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规定向继承人或担保人主张权利。
债务人死亡并不导致债的灭失
1、债权人应当在法定的诉讼时效内起诉
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权利,是受到诉讼时效的限制的。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一般为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2年,最长不超过20年。如果超过诉讼时效,债权人就会失去胜诉权,导致债权债务名存实亡。这种情形下即使可以向债务人的子女主张权利,也不会得到法院支持。
2、父亲留有遗产,且由子女继承
按照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父与子是两个独立的民事主体,不因血缘关系的存在而混同,父债与其子并无直接关系。
如果子女继承了遗产,应该在继承的范围内偿还被继承人生前所欠债务。假设子女放弃继承遗产的,子女就不存在还款义务。
在现实生活、工作中的实践问题,也许看起来跟本文的问题差不多。但细微的差别就可能需要完全不同的处理。怎样正确的维护自己的权利,保证自己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非常重要。所以遇到问题的时候最好还是事先咨询一下律师的意见,尽可能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全文665个字,阅读预计需要3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