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见到朋友杨林,说起房子,他告诉我:“就两个感觉:身心疲惫,资金紧张。”年初,他在北京北二环和三环之间,看中一套二手商品房,100平方米总价150万元。经历了几个月的买房、装修、购置家居用品全过程,杨林劳顿不堪。
居间费用太离谱——
盼望规范中介收费行为
“只有到真正买房时,才知道各种费用真是多,能压死人!”杨林说,如果看中某套二手房,首先要交中介公司一笔委托意向费,有收1000元的,也有要2000元的。一旦一方或双方变卦,这笔钱不能退。其次,若能达成买卖协议,还要交2%—3%不等的中介费。“我一套房子同时有好几个人看中,只能按上限交,3%就是4.5万元啊!”他抱怨,凭啥收这么高的居间费用?就好像被人敲诈勒索一样。
“想贷款,就得交贷款服务费。”杨林说,他打算贷80万元,贷款服务费是贷款额度的1.2%,80万就是9600元。后来杨林得知,如果购房人自己去银行办贷款,费用只有500元左右,两者相差近20倍!
今年以来,不少地方二手房成交量超过了新房,百姓对二手房的需求持续增长,但其制约因素也不少:中介机构的素质良莠不齐,签订不平等格式合同,人为设置二手房交易障碍,再通过高收费渔利……杨林说:“按揭按揭,就是被中介按住,揭一层皮!真盼望能有个部门来管管中介,规范他们的各种收费行为,降低居间费用。”
装修让人操碎心——
盼望提供一站式标准化服务
好不容易拿到钥匙,开始装修,不想却更累了。“跟装修队大吵一架,他们竟然把门做成空芯的。”杨林说,为了多赚钱,装修队悄悄把原来商定的实木门做成两层薄板的空芯门。装修公司辩称,装修队不是故意的,是水平有限。都是些农民工,没经过正规培训,只能自己多盯着点。杨林只好忍气吞声,一有工夫就去盯着装修,生怕一不留神又出纰漏。
“更要命的是,装修资金一再超支。”杨林付给装修公司2.2万元,包括辅料费和人工费,材料费要自己另出。买大芯板、水泥、瓷砖、卫浴等等,预算是5万元,结果花了近10万元还没买齐。怎么会超支这么多?“谁让咱是外行呢?!”杨林说,主要对建材不太熟悉。
杨林的遭遇绝非个例。目前住房消费是百姓最大的消费支出,又是百姓相对最不熟悉、风险较大的消费,这一点在房子装修上表现得最突出。杨林盼着:“有一些大公司提供价格适中、质量可靠的一站式标准化装修服务,业主可按价格,选择不同档次的装修‘套餐’,省去跑市场、选材料、挑装修队等一系列麻烦。”
家居用品猫腻多——
盼望价格透明少花冤枉钱
装修到一多半,杨林开始订购家具、电器。到家居市场一看,价格千差万别。同样是床,贵的有2万多的,便宜的2000元就能买到。如果到网上淘淘,1000元也能拿下,还包括床垫。差别到底在哪儿?杨林摸不着头脑。
就拿窗帘来说吧,材质和图案都不错的窗帘布要200多元/米,算上加工费和辅料,三块窗帘要1万多元。当然也有五六十元/米的,杨林看中了店里样品,以20元/米成交,省了不少钱。虽然布的厚度略有差别,但价格悬殊之大,不免让人生疑:窗帘布到底值多少啊?
杨林家客厅挂着一幅水墨牡丹图,据说是在建材市场花1000元买的,还比起价便宜了近千元。记者本打算送他一幅类似的画,尺寸也相当,只花了150元。怕刺激杨林,没敢告知他实情。但其中的价格猫腻确实太离谱了。
专家指出,我国零售市场一直因流通环节过多而价格高企,一些大型超市向生产企业索要的进场费等营销费用,其实际支付人还是消费者。要促进住房及相关消费,不能光靠节假日热闹的打折促销,还要实实在在让利于百姓。
全文1.4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