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安机关立案的法定步骤解析
公安局刑事立案程序:
1.公安机关接受立案材料;
2.对立案材料的审查和处理;
3.对于不够刑事处罚需要给予行政处罚的,依法处理;
4.审查结束后,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二、立案之后如何进行撤案
立案之后进行撤案的程序是:办案部门制作撤销案件或终止侦查报告书;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书;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立即解除强制措施;对已查封执行的财物进行解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三条
在侦查过程中,发现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撤销案件;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的,应当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并且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
三、立案调查和立案审查的差异
立案调查和立案审查的差异为:适用范围不同,管辖原则不同,审查措施不同等。立案调查是纪委常用说法,是国家工作人员党员涉嫌违纪问题,由纪委予以立案;而立案审查是公安或检察机关的事情,是嫌疑人涉嫌违法犯罪问题,由司法机关予以立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九条,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一章 立案 第一百一十二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全文806个字,阅读预计需要3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