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职业教育改革的红利
教育部职成司葛*凯司长说:六大举措助职业教育创新和改革发展,其配套措施核心就是“钱”,钱是抓手,有了钱,学校改革就有动力。你想想,全国1200多所高校,其中半数要向高职院校转型,再加上存量的130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合计将近2000多所职业教育学院来争夺职教改革红利,获得官方+市场双重认证的优质院校的身份,任何一所院校的领导班子不可不谋,对待评估自然不敢轻慢。据了解,教育部今后三年预估投入63.65亿元建设313所优质学校;同时投入50亿元,支持100所左右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俗一点讲,就是资本可以通过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方式,参与办学,分享红利。
职教改革的意义:从国家产业升级来看,强烈需求有三种人:
第一类是工程师(白领);
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灰领);
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蓝领)。
之前的职教院校只培养技能,而未来的职教院校不仅要培养技能,更要培养技术。整个培养体系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市场需求的岗位来设置。
一、“小而精”的职教院校会走俏
我们现有的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基本是按照“大而全”建设的。很多院校盲目增加自己的专业类别,反而对原先拳头专业减少了关注,导致培养的生源不伦不类、不适应就业需求。一所学校的层次并不是由本科或专科来决定的,而是由其自身的教学水平决定的。这次职教改革,会让一批专业教育回归其本质,讲究的是“小而精”,这样才能更有效率的输出人才。
二、专科地位提升带动阶层分化
无论中国老百姓,还是用人单位,长期都只认学术型高考(普通高等院校),技能型高考(职业院校)往往不受待见,甚至成为成绩不好的学生的被动选择。社会观念的转变,来自专科地位的提升,根本还是人才的社会角色提升,无论是收入还是地位,阶层分化,都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度。据说2019年,国家首次统招专业硕士(双证),专科可以直通硕士,这是与国外接轨的。我国这次职教改革的重点是借鉴了德国“师徒制”的模式,当一个有话语权的阶层(工程师)兴起的时候,就是职教改革取得成功的时候。
三、新兴专业带动产业链升级
原来的职业教育还大量地依赖课堂教学,而新兴专业,如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移动编程等需要更多的数字实践教学和多媒体实训基地;传统专业向数字化转型,例如会计、保险业、金融、基金、证券等,从面对面、从基于纸和笔的教学环境,迁移到互联网教学上;像医疗、护理、家政、开汽车、开飞机、炼钢、车床等,这类职业不仅需要技能训练,还需要技术学习,会广泛应用机器人、3D、虚拟仿真、AR/VR、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授课效果。
四、资本介入平衡公益与产业化
国家投入100亿元资金,更多的还是对社会资本的引导作用,将会发挥杠杆作用,撬动几十倍、几百倍的社会资本参与职教院校的建设上,各种PPP等新型融资模式也会被广泛采用。比如典型的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结合、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等等,运行机制的基础都是校企双方合作。企业提供人才培养要求和实训基地,学校提供人才,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这其中都有大量的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并创新、创造了多种投融资模式,将教育的公益属性与产业化完美地平衡于一体。
全文1.3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