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
1、签合同付款。要确保签的合同真实有效;
2、交税过户。需要准备个人所得税、增值税、契税、产权登记费等;
3、领取新产权证。在产权变更登记完成之后,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会给买方一个房屋所有权证通知单,在规定的时间内,购房者凭借这个单子就可以领取房屋所有权证。
需要注意房屋所有人是否是合同当事人。
《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条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各项个人所得的范围:
(一)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
(二)劳务报酬所得,是指个人从事劳务取得的所得,包括从事设计、装潢、安装、制图、化验、测试、医疗、法律、会计、咨询、讲学、翻译、审稿、书画、雕刻、影视、录音、录像、演出、表演、广告、展览、技术服务、介绍服务、经纪服务、代办服务以及其他劳务取得的所得。
(三)稿酬所得,是指个人因其作品以图书、报刊等形式出版、发表而取得的所得。
(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是指个人提供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
(五)经营所得,是指:
1.个体工商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所得,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合伙企业的个人合伙人来源于境内注册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生产、经营的所得;
2.个人依法从事办学、医疗、咨询以及其他有偿服务活动取得的所得;
3.个人对企业、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以及转包、转租取得的所得;
4.个人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所得。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是指个人拥有债权、股权等而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七)财产租赁所得,是指个人出租不动产、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
(八)财产转让所得,是指个人转让有价证券、股权、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不动产、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
(九)偶然所得,是指个人得奖、中奖、中彩以及其他偶然性质的所得。个人取得的所得,难以界定应纳税所得项目的,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确定。
买房子签合同的注意事项
确定了购房计划,就要准备一大笔资金。从买房定金到后期的装修入住,资金消耗是非常大的。初期的首付款是一个门槛,有钱人可能不在意这个,但对于刚需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钱,很多人为了凑首付款不得倾尽所有家当。
如果你在这种情况下交了定金和首付款,可能会陷入骑虎难下的局面,后期的投入有可能捉襟见肘。无论你怎么算支付能力,也应该在可预见的收入水平下,将平时日常生活开支、子女教育费用扣除掉,还应准备一些钱应对偶尔的大额支出。
第二、不要仅考虑当前情况
有些人希望做房奴,但又不希望做20年甚至是30年的房奴,即使选择了30年的房贷,也会想方设法来缩减日常开支尽可能早还贷。其实这等于给自己现在的生活压力加码了,我们认为购房者完全没有必要这样。
我们在一开始就应该结合自己收入来确定合理的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要对自己以后的收入增长有信心,房贷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更何况货币还在贬值呢!
第三、不要轻易下定金
很多购房者在看房的时候会被项目的各种促销手段吸引,没确定自己的真实需求,也没看清房子的优缺点就匆忙交了定金,还以为自己捡了便宜。殊不知,所有的便宜都来自于购房者,营销方案都是在保证项目合理利润比例的基础上确定的。
这些营销方案,有少部分可能真的是让利,但大部分都是戳中了购房者的痛点的假让利。仔细考察是必要的,不要轻易被优惠冲昏了头脑。
第四、考虑居住需求
居住需求是必须要考虑的,你买房子可能不是为了居住,但买你房子的人可能是为了居住,最终的购房者都是为了居住。
很多购房者买房时会考虑到各种配套,比如交易配套、医疗配套、交通配套等,这些配套自然对房子保值升值有支撑作用,但很多人恰恰忽略了房子居住这一核心功能,不好住的房子谁愿意买呢
开发商在设计楼盘时,因为利润和各种成本会设计一些朝向不好,户型不佳的房子。好的户型,外墙方正,可利用面积高是必要的。
第五、小区物业
买二手房一般可以直接看出来,不过买新房就不一定了。我们能自己考察户型朝向和楼层,但物业是软配套,不易考察。
二手房考察物业比较简单,小区大门能否随遍出入,是否严格执行出入登记手续,小区内部的整洁程度都能反映物业服务水平。
新房物业考察起来比较麻烦,买房时要了解下物业公司和开发商的关系。小开发商一般都是和第三方物业合作,大开发商有不少是自家旗下的物业,这种项目相对放心。
第六、尽可能避开广场区域
建议购房者避开内部的广场区域和临街的大广场,因为这里有可能成为噪音源,因为空旷场所有可能被用来跳广场舞,这可是过来人的经验。
全文2.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