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9月16日,北京市朝阳区区长程某元表示,北京朝阳区已经收购2100套居住用房用于白领公租房,还有3000余套的公租房房源在对接中。目前,正在等市政府出台具体的公租房租赁管理办法。
由于原有住房保障体系的制度限制,不仅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保障房源绝缘,不少买不起房的城市夹心层被排除在住房保障体系之外,租房成为他们不能承受之重。胶囊公寓、蛋形蜗居之类的报道令人无法释怀。
与以往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廉租房不同的是,朝阳区积极筹措公租房房源,解决白领阶层住房问题。这是对既有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传递出维护民众住房尊严的民生思路。此举利于解决白领等城市夹心层住房问题,也会为北京住房销售价与租赁价理性回归提供市场原动力。但是如何落实相关公租房政策,让求房欲渴的住房困难群体获得公租房实惠,又是一个难点。
事实上,公租房在一些城市已经有所探索。但是,从各地实践看,相对于住者有其屋的社会需要来说,公租房资源仍然是杯水车薪。就朝阳区而言,5100余套公租房恐怕只能解决少数人的住房问题。在我看来,要让公租房政策真正惠及民众,需要地方政府尽职尽责,做好两件事。一是处理好公租房与其他保障房的政策关系,保证公租房建设的数量与质量,扩大公租房供给范围,让更多打工仔打工妹受益。二是完善公租房资源配置制度,让公租房供给精确制导、雪中送炭,而不是跑偏走样、锦上添花。
作为百姓重要生活资料的住房产品,不仅是一种商品;它实际上带有准公共品的性质,让百姓居者有其屋,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给百姓提供包括公租房在内的保障房源,是政府应有的责任担当。地方政府应该转变土地财政思维,拿出诚意履行公租房的供给责任。如果政府从开发商那里买房还要测算房价成本,考虑性价比,别让纳税人当冤大头。对此,中央部委不仅要出台公租房发展指导意见,还要积极介入监管,明确罚则,督促更多地方把公租房政策落实到位。
再说公租房的配置制度问题。公租房的性质决定了其租价与商品房市场租价存在较大价差。由于城市无房群体数量庞大,公租房资源僧多粥少。富人想从穷人口中抢食的动机不难理解。但是公租房是保障中低收入群众居住权利的一道重要防线,并不是一项普遍的政策待遇。公租房供给对象的确认,应该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从而把有限的公租房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避免公租房以别墅保障房之类的变异形式被领军人才、社会名流鸠占鹊巢。
而且公租房是一种过渡性住房保障措施,注定租房人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在对供给对象严格把关的同时,还要合理确定公租房面积、租金,完善公租房退出机制。如果租房人收入状况发生变化,已经购置自有住房,就要及时收回公租房。避免因为公租房准入退出管理机制不完善、监管不到位,重蹈经适房被违规出租、闲置、出借的覆辙。只有把公租房配置流程置身于阳光之下,主动接受舆论监督,才能让公租房精确制导,惠及更多普通民众。
全文1.2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