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系统符合上述基本原则,人们提出了许多种实施安全技术对策的基本手段,其中最典型的论述包括以下3个方面。
1.生产设备的事故防止对策
这是由日本学者北川彻三提出的:
1)围板、栅栏、护罩。
2)隔离。
3)遥控。
4)自动化。
5)安全装置。
6)紧急停止。
7)夹具。
8)非手动装置。
9)双手操作。
10)断路。
11)绝缘。
12)接地。
13)增加强度。
14)遮光。
15)改造。
16)加固。
17)变更。
18)劳保用品。
19)标志。
20)换气。
21)照明。
2.防止能量逆流于人体的措施
美国人哈登则根据能量转移论的观点,认为防止事故应着眼于防止能量的不正常转移,并以此提出了防止能量逆流于人体的措施。
1)限制能量。如限制能量的转移速度和大小,使用低压测量仪表等。
2)用较安全的能源代替危险性大的能源。如用水力采煤代替爆破、用煤油代替汽油作溶剂等。
3)防止能量积聚。如控制易燃易爆气体的浓度、电器上安装保险丝等。
4)控制能量释放。如电器安装绝缘装置、在贮存能源时采用保护性容器(如盛装放射性物质的专用容器)、生活区远离污染源等。
5)延缓能量释放。如容器上设置安全阀、座椅上设置安全带、采用吸震器件减轻振动等。
6)开辟能量释放渠道。如电器安装接地电线、水电站设置泄洪闸等。
7)在能源上设置屏障。如安装消声器、自动喷水灭火装置、设置防射线辐射的防护层等。
8)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如安设防火门、防护罩、防爆墙等。
9)在人与物之间设置屏障。如配戴安全帽、手套、穿着防护服、安全鞋等。
10)提高防护标准。如采用抗损材料、双重绝缘措施、实施远距离遥控等。
11)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防止损失扩大。如改变工艺流程、增设安全装置、建立紧急救护中心等。
12)修复和恢复。治疗、矫正以减轻伤害程度或恢复原有功能。
上述1~10类即“屏障”。哈登还指出:中断能量非正常流动的屏障,在能量转移过程中建立的越早越好。潜在的事故损失越大,屏障就越应在早期建立。而且应当建立多种不同类型的屏障。
3.消除、预防设备、环境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基本原则
针对设备、环境中的各种危险和有害因素的特点,综合归纳各种消除、预防对策措施,就可得出消除、预防设备、环境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基本原则。
1)消除: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和有害因素。其手段就是实现本质安全,这是预防事故的最优选择。
2)减弱:当危险、有害因素无法根除时,则采取措施使之降低到人们可接受的水平。如依靠个体防护降低吸入尘毒的数量,以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等。
3)屏蔽和隔离:当根除和减弱均无法做到时,则对危险、有害因素加以屏蔽和隔离,使之无法对人造成伤害或危害。如安全罩,防护屏。
4)设置薄弱环节:利用薄弱元件,使危险因素未达到危险值之前就预先破坏,以防止重大破坏性事故。如保险丝、安全阀、爆破片。
5)联锁:以某种方法使一些元件相互制约以保证机器在违章操作时不能启动,或处在危险状态时自动停止。如起重机械的超载限制器和行程开关。
6)防止接近:使人不能落入危险或有害因素作用的地带,或防止危险或有害因素进入人的操作地带。例如安全栅栏、冲压设备的双手按钮。
7)加强:提高结构的强度,以防止由于结构破坏而导致发生事故。
8)时间防护:使人处在危险或有害因素作用的环境中的时间缩短到安全限度之内。如对重体力劳动和严重有毒有害作业,实行缩短工时制度。
9)距离防护:增加危险或有害因素与人之间的距离以减轻、消除它们对人体的作用。如对放射性、辐射、噪声的距离防护。
10)取代操作人员:对于存在严重危险或有害因素的场所,用机器人或运用自动控制技术来取代操作人员进行操作。
11)传递警告和禁止信息:运用组织手段或技术信息告诫人避开危险或危害,或禁止人进入危险或有害区域。如向操作人员发布安全指令,设置声、光安全标志、信号。
这些原则可以单独采用,也可综合应用。如在增加结构强度的同时,设置薄弱环节;在
减弱有害因素的同时,增加人与之的距离等。
全文1.6千字,阅读预计需要6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