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相关文件,药品不良反应是指Anyresponsetoadrgwhichisnoxiosandnintended,andwhichoccrsatdosesnormallysedinhmansforprophylaxis,diagnosis,ortherapyofdisease,orforthemodificationofphysiologicalfnction.(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改善生理功能正常使用药品时出现的非预期的有害反应)。
在我国,1999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联合发布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把药品不良反应定义为:主要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2004年3月修正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继续沿用这一概念。2011年7月1日第二次修正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把药品不良反应定义修改为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删除了或意外的情形。
药品不良反应法定概念包含四个要素:
1、药品必须合格。缺陷药品、假冒伪劣药品及其他不合格药品的人身损害不能认定为药品不良反应;
2、用药必须是正常用法用量。必须严格符合药品说明书、诊疗规范和《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规定。违法、违规、不合理的用药不在此列;
3、发生了有害反应,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损害;
4、这种有害反应是与用药目的无关的。
以上四要素缺一不可,必须同时满足才可认定为药品不良反应。
从《产品质量法》的角度看,药品不良反应属于使用性能的瑕疵,但本瑕疵不影响药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生产者有义务作出说明。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对新的药品不良反应也做出明确界定: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说明书中已有描述,但不良反应发生的性质、程度、后果或者频率与说明书描述不一致或者更严重的,按照新的药品不良反应处理。由于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未在说明书中载明,其法律性质属于不良反应还是药品缺陷存在争议。
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在国际卫生法学交流中更多使用药品不良事件(AE,AdverseEvent)的概念,国际上认可的定义是Anyinjryresltingfrommedicalinterventionsrelatedtoadrg(与药物使用有关的一切损害)。显然,相对于药品不良反应(ADR,AdverseDrgReaction),药品不良事件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都被扩大,既包括非人为过失的不良反应,也包括人为过失导致的其他负面药物作用,如医师、药剂师的医疗过错、患者不遵医嘱、超说明书使用(Off-labelUse)和药物滥用(DrgAbse)等。
为预防和控制药品不良事件,尤其是应对突发性不良事件,我国国家药监局于2005年发布实施了《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不良事件应急预案》,将不良事件分为两个等级予以相应级别的响应,同时细化了不良反应类别:药品突发性群体不良反应(事件);麻醉、精神药品群体性滥用事件;假劣药品引起的不良事件。
全文1.3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