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题背景:
一、2005年11月24日,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韩国江陵端午祭被列入世界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
二、2005年6月,中宣部等部委发布《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见》。在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我国所有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都列入保护名单。
三、2006年5月25日,我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说,要很好地保护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四、2006年4月中旬,一套中国式学位服设计方案在网上流传,这套中国式学位服,是以汉服为蓝本设计的。据说,已经有有识之士向教育界人士发出倡议,以求得到重视。
给传统文化的馅,包上现代经济的叶
◎止凡
韩国抢了我们端午节的事情,让国人对眼前的这个端午节比往年多了些关注,如何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问题,紧迫而真切地摆在我们面前。
在我看来,节日不同于文物,不可以锁在保险柜里保护,或者实现申遗就算完事。真正有效的节日保护,只能是让节日走进百姓生活,在继承和实践中实现保护和发扬。而在当前这样的商品经济时代,让一个节日不成为过场,让一个节日真正红火起来,必须注入消费和经济的元素,也就是所谓的文化消费主义。给传统文化的馅包上现代经济的叶,是非常有效的节日保护方式。
不得不承认,当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洋节大行其道,并为更多的国人所庆祝时,我们多少忽视了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洋节为何盛行?其中当然不乏商家的贡献。试想一下,如果街头商铺没有圣诞树、圣诞帽卖,国人哪会去过圣诞节?同理,如果一到清明青团上市,一到端午艾叶飘香,人们又怎会遗忘自己的节日呢?从这个意义上说,端午成为经济,实在不是一件坏事情。可惜的是,仅仅有粽子生产厂家闹腾的所谓端午经济还是有些名不符实的。
端午节是我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习俗。据记载,古时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时至今日,这些习俗当中除吃粽子、龙舟竞渡外,其他的几乎还给了布满灰尘的史书,至于五色花线、各种香囊、镂花蛋袋等端午节的装饰品,恐怕也不大能买到了。或许有商家说,市场需求就是商家的金矿,此话当然不假,只不过,商家何尝不能引导市场、引导消费呢?粽子不是端午节的全部,如果把艾叶、菖蒲稍作打扮,或许能与情人节的鲜花媲美;给香袋、蛋袋注入时尚元素,怎会不受年轻人钟爱?商机在于发现,我国传统节日丰富的历史记述,就是可以淘金的宝藏,只要善于挖掘,端午经济绝不会比洋节经济逊色。而且,发掘端午经济,不仅是经济利益使然,更能在盆盈钵满的同时,也为保卫民族传统文化尽一份力,有眼光和有爱国心的商家,都不应该错过这样的机会。
经济和文化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相反,大凡盛世,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总是并蒂而生。发展经济不意味着败坏文化,同理,保护文化,也不意味着就一定要付出经济的代价。传统节日的保护,完全可以和经济的发展并驾齐驱,为此,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中国传统节日真正成为经济。
让端午时髦起来
◎陈东南
记得小时候过端午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粽子,还跟邻居互换粽子、切磋厨艺;孩子们除了喜欢看龙舟赛,还喜欢把鸭蛋涂成五颜六色,再把它装进一个用彩线编织成的蛋袋,挂在身上作为装饰。还有个比较刺激的项目:互相撞击熟鸭蛋。撞蛋获胜的,能骄傲老半天,输了的也可以美美地吃上一个蛋。
比起十几年前,如今大家生活条件都有了改善,限于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去市场上买粽子。粽子的品种让人眼花缭乱、选择不下;有些人为图方便,用茶叶蛋代替鸭蛋,味道可能美些,却没了撞蛋的乐趣。
我想,只怪现代人漠视传统似有偏见之嫌,毕竟时代不同,经济条件也有别于以前,我们何不用新眼光看待端午节,在传统的基础上加点时代气息,让端午节过得很小资、很时髦,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这节日,小时的回忆才能融入到现在和以后。
脱去做秀的外衣
◎辛木
近来汉服热颇有愈来愈热的趋势:4月初,10多名年轻人身穿汉代风格的黑色祭服,在杭州西湖岳飞墓、于谦墓前举行祭拜仪式;北京大学一群学生峨冠博带,在五一期间畅游颐和园;5月中旬,武汉东湖磨山楚城广场举行了汉服成人仪式但是有些人汉服虽然穿在身,其实并不十分了解汉服文化,在许多汉服追随者的眼中,穿汉服不过是一次服装秀而已。
借做秀进行炒作,来博得舆论鹊起,的确不失为现代社会中商业运作的一条成功之道,但倘若想借汉服秀来宣传传统文化、复兴传统文化,颇有些一厢情愿的味道。
无论对参与者还是对旁观者来说,做秀首先意味着是一种游戏,一种表演,一种做作,一种浅层次的、表层化的外在模仿。具体到服装秀而言,人们更容易把这与时下的时装秀联系起来,而不愿做也不会做进一步的、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上的探讨。如此多次持续汉服秀的结果,会给人一种传统文化就是汉服的简单化错觉,认为传统文化不过如此,这显然会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带来负效应。此其一。
其二,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而做秀尤其是汉服秀却是穿着文化的外衣将文化给表层化和浅薄化了。一套徒具文化形式的汉服,不过是给各种各样的穿汉服活动标上一种浅薄的文化符号而已,而具有深刻内涵的传统文化却是拒绝浅薄、拒绝做秀的。
其三,做秀在浅薄的同时,还是浮躁、虚空的,甚至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如注重观众的评价、注重做秀形式的热烈、以及炒作自己等等。这与传统文化的深沉、博大、丰厚,以及润物细无声的特点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复兴传统文化既需要踏踏实实的躬身践行,也需要有一种平和淡泊的文化心态,那种充斥着浮躁、喧嚣和浅薄的汉服秀,只能是曲解传统文化,更遑论复兴。
言传身教防止文化断层
◎黄建设
几天前,邻家念初中的小女生问我:叔叔,端午节是什么节呀?就是吃粽子吗?我才不爱吃呢!还是情人节过得爽,大街上节日气氛特浓,还有玫瑰花呢!对于小女生的问题,我不知道该不该说我们的教育留有盲点,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做为一名中国人,对情人节、圣诞节津津乐道,却不知自己国家的端午传统节日为何物,这窘境让人深思。
如果说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于激励员工,是使员工认同并产生归属感的精神食粮,那么一个国家的传统节日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灵魂。如何重视并过好传统节日,使国人一脉相承、约定俗成、代代相传,进而发扬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严肃的话题。
建议政府部门将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期,强化人们的过节意识,营造弘扬民族文化的氛围。当然这需要我们言传身教,从自身做起。比如端午节,多安排活动,给孩子们讲讲屈原的爱国故事及后人的纪念意义,并带他们观摩龙舟比赛,让孩子陶醉于传统节日的乐趣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达到承载传统文化,可防止文化断层。
全文2.7千字,阅读预计需要9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